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具有悠久历史的儋州山歌,其艺术特点是:演唱形式有独唱、轮歌和对歌;四个乐句为一首是基本结构形式;音阶形式有五声、六声和七声等;曲调进行有四个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山歌内容的变化,儋州山歌产生了“二句半”和“狄青调”等新变体。  相似文献   

2.
浅谈四川藏区的“谐”李学琴,紫腾甲“谐”,是藏族民歌的一种,在整个四川藏区都很流行。不过,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流传在巴塘和阿坝地区的称为“谐”,流传在德格一带的,又称为“古尔”或“古尔姆”,民间文艺研究家们通常称之为谐体民歌。这类歌,深得藏族...  相似文献   

3.
湖南牧牛山歌(以下简称湖南牧歌)是湖南牧童牧牛时唱的歌曲。其格律有七言四句体、长短句间杂的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一般都押韵,大多押平声韵,衬字、村词运用普遍。湖南牧歌中的盘歌多。盘歌内容丰富,对开启牧童思路和扩大知识面十分有益。盘歌多七言六句体,不少有“歌头”。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儿童无不喜爱牧歌,但现在搜集整理它的人员甚少,研究工作更是一块“空白”。  相似文献   

4.
信天游“兴”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天游“兴”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上句只借物以起兴,与下句歌意了不相关,但可从韵脚、语势上引起下文,这称为“起兴”,是信天游“兴”的初级形态,带有原始性;二是上句未全为比而借物取兴,与正义相关,这称为“比兴”,可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激起人们广泛的想象,标志着信天游“兴”的成熟,是信天游“兴”的富于艺术性的高级形态。信天游“兴”的发展,不是高级形态取代初级形态,而是同时并存,足见信天游“兴”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近半个世纪来,陕北民歌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信天游“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却处于低谷,这警示我们,莫让信天游“兴”成为一种文化遗产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民歌《杨柳青》如按西方音乐曲式概念来分析 ,就音乐的旋律组成来看 ,似乎可认作起承转合四句体的乐段体。而在《杨柳青》的歌词中 ,明确的内容只体现于前二句中 ,后二句则是由固定的衬词组成 ,由衬词组成的衬腔正是我国众多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歌体现象 ,是基本上相对固定不变的 ;前二乐句往往因歌词内容不同 ,充满了民间歌手的“即兴创造性” ,形成民歌中的主体部分 ,衬腔则是主体部分乐思的补充和情绪的渲染。由此 ,《杨柳青》的歌曲体结构应是一个带有补充性的衬腔体的民间二句体乐段。  相似文献   

6.
排歌是壮族一种民歌体。它主要流传于凌云、乐业、田林、百色、田阳、田东、巴马等县。本文主要根据在百色地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就排歌的一些突出的艺术形式特点,提出管窥之见。 一、排歌形式的基本特征 壮语称排歌为“欢排”(音译),意指按一定格式成排地唱的壮族民歌。“欢”的意译是“歌”。“排”字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按一定次序摆列的歌唱;二是指有一定长度、能独立存在、较为完整的段落。它有可能是一首排歌,也有可能是整首排歌中的一节。  相似文献   

7.
半个“鲁”     
“鲁”有愚笨、迟钝的意思,如“这孩子鲁钝”,意思就是说,这孩子笨拙、不灵敏。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民歌审美谈哈斯朝鲁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蒙古族审美领域里较早出现的艺术之一,有其自身的独特结构、形象风格和美学特征。在蒙古族早期文化中,歌谣、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蒙古族歌舞起源于蒙古社会的初级阶段,是祖先在各种社会活...  相似文献   

9.
鲁西北地处偏僻,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农业产业链普遍表现为“短、窄、薄”的现状。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对产业链拓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鲁西北农业产业链的拓展迫切需要高校发挥“立地”指导的作用,通过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合理育人、用人和引进人才,以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为鲁西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杜甫创制了“同谷七歌体”“曲江三章章五句体”“存殁口号体”等特殊诗体。其体制特征如下:“同谷七歌体”,由7首诗组成,每首8句,每句基本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其韵律安排非一韵到底,而是分为前后两节,前节6句押一个韵,后节2句转换韵部,且采用句句押韵的做法;“曲江三章章五句体”,由3首诗组成,每首5句,每句为七言,无平仄声调限定,在韵律安排上打破了传统诗歌偶数句押韵模式,将韵脚放在1、2、3、5句上,打破了人们对诗韵节奏的固有预期;“存殁口号体”,由2首诗组成,皆为声韵严整的七言绝句,每首诗前2句各举一存者一死者,且言其艺术擅长,后2句对其境遇发表感慨。后世诗论家肯定了这些诗体为杜甫首创。后世诗人多有仿制,情况不一:或对某些诗体体制逐渐认识,最终吻合;或守中有变,对某些成分做出变革。  相似文献   

11.
强盗、游侠歌属“鲁体”民歌,即山歌。早期主要流传在康巴藏区,以玉树地区为盛。它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民歌。研究侠盗歌、游侠歌的形成和流传,对于深入研究藏族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的阶层论是阐释延安民间文艺结构的线索。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与变异性是民间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共性”特征,由此为会党民间文化注入先进性。在民歌实践上,集体性引导了延安新民歌的大众化方向,口头性回归了民歌的音乐本质,以“活文学”之“源”实现民歌的创造性转化,而对“秦风”的传承与变异则是延安新民歌发生的历史维度之“流”。理论上,民俗艺术的“全民性”形成了“民族形式”的社会基础,实现了新生活艺术与“旧传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诗经.国风》的民歌性,首先根据民歌的涵义,从乐调、艺术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说明“国风”符合民歌的特点;然后从反面的“非民歌说”的观点出发,解释国风虽用于周政权“化南”的政治目的,但其体仍为民谣。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首流传在藏族人民中间脍炙人口的“谐”体情歌,它象那带露的玫瑰,清新可喜,历经数百年,而其艺术魅力仍经久不衰。 这类情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广大藏区,几乎人人会唱,个个会吟,比比皆是,俯首即拾。有的歌只唱不跳,有的歌又唱又跳,有的则结合游戏来唱。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流传在西藏、甘肃、青海和四川巴塘、阿坝地区的称为“谐”(),流传在四川德格一带的称为“古尔姆”(),流传在云南中甸境内的又有人称为“日玛”()。早在1930年,  相似文献   

15.
藏区内地办学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主要是利用内地相对较好的教育条件,弥补藏区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造成的教育发展滞后,从而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智力支撑。内地西藏班(校)和四川藏区"9+3"是目前藏区内地办学的两种重要模式,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壮族反战乱长歌《嘹歌·唱离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壮族人民喜闻乐唱的一种民歌形式。由于歌唱时歌句的尾音都用“嘹——嘹”来拖腔,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嘹歌”是从一九六一年开始搜集整理的。先由田东县文化馆搜集整理了八百多行。后由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两次派人下去,深入发掘,共搜集到手抄本和口头记录约一万六千多行。其内容丰富多采,从各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等。而基本内容则是由《日歌》、《夜歌》、《散歌》三部份组成。第一部分:《日歌》,就是白天唱的歌。它又包括《三月歌》、《日歌》、《入寨歌》三方面的内容。《三月歌》唱的是壮家的自然风光、季节时令以及农事活动的情况,从一月唱到十二  相似文献   

17.
[摘要]四川新龙县的“十三”节与丹巴县的“香古”年不同于藏区通行的藏历年,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年节。从两个村落节俗的实地调查发现:两个地方性年节因两个地域的、历史的和民族文化发展背景的不同而自成体系,但是,两地节俗又具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两个年节皆源于古老的祭祀祈福习俗,至今节日的宗教性和原生性特点仍很突出;年节祭祀中都保留了许多早期宗教的文化内容;欢庆娱乐活动丰富。“十三”节与“香古”年反映了两地藏族具有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间俚曲的竹枝歌面貌早已模糊不清,但是在和古竹枝歌有着相近流传地域的现代民歌中仍然能寻到些许蛛丝马迹。文章从流传地域和演唱场合、结构形态和命名方式、宗教信仰和衬词蕴意等方面来论述重庆石柱土家"啰儿调"是民歌竹枝歌在传承过程中的嬗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兴”的修辞效果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起兴句在章节中作为重要构造,使民歌句子呈现出成双成对、整齐匀称的形式美;在内容上,起兴句为民歌营造情绪氛围、酝酿感情基调,并且通过这种情感联系把平凡事物诗化成为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20.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属于“南蛮”各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的民族文学传统深厚。它是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等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反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根据浙江省丽水、云和、泰顺、文成等地区的初步调查,在畲族文学中,民歌是它的主要组成部份,有长篇叙事歌《高皇歌》、《盘古歌》、《封金山》以及反映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畲民斗争的《长毛歌》等等,其他民歌皆称“杂歌”。杂歌不仅数量多,并且富有艺术魅力,大部份是即兴创作,内容主要表现劳动、爱情和各种日常生活、礼仪等,文字有长有短,形式多样,如各种情歌、酒歌、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