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如果仅从学科内部来看,目前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繁荣的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有些是具体的学术方法、学术观点的问题,有些则很有可能是关系到一代学术的格局和一代学人的自身素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多方面探讨,正反映了学界对古代文学学科存在问题的积极应对。本栏目所提供的五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长期研究领域内的学术问题的前沿性思考。其中赵敏俐先生的论文强调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指出文学史研究中对辞赋研究的严重不足,由此而探讨了如何突破现代学术语境中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体系的缺陷。钱志熙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史的研究如何与作家、作品研究构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问题,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诗歌史来讲,后人按照诗歌史主流所建构的诗史及其评价体系,与那个时代诗坛的评价体系常常是有较大的差异,如南朝至初唐的诗史、北宋的诗史,都存在这种情况。刘勇强先生的论文对近期人们关注的关于如何重建文学史坐标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析造成近期文学史研究坐标系改变的几种因素,强调多元、立体的文学史叙述线索。周裕锴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述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纪事之事”与“象喻之诗”,其阐述的方式就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诗歌阐释史上“知人论世”与“见仁见智”两大传统。吴承学先生与何诗海先生的论文,实际上是指出如何突破习惯的文学史料范围,充分利用更广泛的文献领域中的文学史料,如本文具体如何利用类书、字书研究早期的文学观念与文体理论。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既不过于笼统、宏观,又不是微观的,可以说是一些“中观性”的具体问题。尤其对目前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思考问题的状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古代文学学科的思考与实践,不无启发之处。本刊也希望能够继续关注古代文学研究者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如果仅从学科内部来看,目前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繁荣的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有些是具体的学术方法、学术观点的问题,有些则很有可能是关系到一代学术的格局和一代学人的自身素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多方面探讨,正反映了学界对古代文学学科存在问题的积极应对。本栏目所提供的五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长期研究领域内的学术问题的前沿性思考。其中赵敏俐先生的论文强调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指出文学史研究中对辞赋研究的严重不足,由此而探讨了如何突破现代学术语境中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体系的缺陷。钱志熙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史的研究如何与作家、作品研究构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问题,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诗歌史来讲,后人按照诗歌史主流所建构的诗史及其评价体系,与那个时代诗坛的评价体系常常是有较大的差异,如南朝至初唐的诗史、北宋的诗史,都存在这种情况。刘勇强先生的论文对近期人们关注的关于如何重建文学史坐标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析造成近期文学史研究坐标系改变的几种因素,强调多元、立体的文学史叙述线索。周裕锴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述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纪事之事”与“象喻之诗”,其阐述的方式就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诗歌阐释史上“知人论世”与“见仁见智”两大传统。吴承学先生与何诗海先生的论文,实际上是指出如何突破习惯的文学史料范围,充分利用更广泛的文献领域中的文学史料,如本文具体如何利用类书、字书研究早期的文学观念与文体理论。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既不过于笼统、宏观,又不是微观的,可以说是一些“中观性”的具体问题。尤其对目前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思考问题的状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古代文学学科的思考与实践,不无启发之处。本刊也希望能够继续关注古代文学研究者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最近将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一样,学术上的发展是巨大的。如果仅从学科内部来看,目前古代文学学科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繁荣的局面,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有些是具体的学术方法、学术观点的问题,有些则很有可能是关系到一代学术的格局和一代学人的自身素质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的多方面探讨,正反映了学界对古代文学学科存在问题的积极应对。本栏目所提供的五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长期研究领域内的学术问题的前沿性思考。其中赵敏俐先生的论文强调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指出文学史研究中对辞赋研究的严重不足,由此而探讨了如何突破现代学术语境中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叙述体系的缺陷。钱志熙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史的研究如何与作家、作品研究构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的问题,指出对于某些时段的诗歌史来讲,后人按照诗歌史主流所建构的诗史及其评价体系,与那个时代诗坛的评价体系常常是有较大的差异,如南朝至初唐的诗史、北宋的诗史,都存在这种情况。刘勇强先生的论文对近期人们关注的关于如何重建文学史坐标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具体分析造成近期文学史研究坐标系改变的几种因素,强调多元、立体的文学史叙述线索。周裕锴先生的论文,提出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述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纪事之事”与“象喻之诗”,其阐述的方式就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诗歌阐释史上“知人论世”与“见仁见智”两大传统。吴承学先生与何诗海先生的论文,实际上是指出如何突破习惯的文学史料范围,充分利用更广泛的文献领域中的文学史料,如本文具体如何利用类书、字书研究早期的文学观念与文体理论。总的来说,这些文章,既不过于笼统、宏观,又不是微观的,可以说是一些“中观性”的具体问题。尤其对目前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思考问题的状态,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古代文学学科的思考与实践,不无启发之处。本刊也希望能够继续关注古代文学研究者有关这方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循环经济研究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的今天,其经济学渊源何在,公共政策意义如何,似乎还是一个没有被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如果说仅仅出于功利的目的,是没有太多必要来讨论和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是当发现循环经济有被过度“通俗化”的倾向时,其学科本质也就到了很有必要辨析的时候。这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 ,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 2 1世纪之初 ,提出这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前沿问题供研究者们思考 ,比具体解决一个两个实际问题更有意义。有鉴于此 ,本刊发表一组笔谈 ,以期促进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 ,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 2 1世纪之初 ,提出这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前沿问题供研究者们思考 ,比具体解决一个两个实际问题更有意义。有鉴于此 ,本刊发表一组笔谈 ,以期促进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 ,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 2 1世纪之初 ,提出这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前沿问题供研究者们思考 ,比具体解决一个两个实际问题更有意义。有鉴于此 ,本刊发表一组笔谈 ,以期促进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关于原史文化及文本研究的一些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 ,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 2 1世纪之初 ,提出这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前沿问题供研究者们思考 ,比具体解决一个两个实际问题更有意义。有鉴于此 ,本刊发表一组笔谈 ,以期促进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也发表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 ,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 ,2 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更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 2 1世纪之初 ,提出这些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 ,或者提出一些对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前沿问题供研究者们思考 ,比具体解决一个两个实际问题更有意义。有鉴于此 ,本刊发表一组笔谈 ,以期促进 2 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竭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与这些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数学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数学的反思史宁中我思考数学。我也在想,别的学科是否也需要思考。我们的学科在封闭的体系中是否徘徊的太久了,在越来越细的小路上是否走的太远了。一、引言世界上有许多不具备物理属性的名词,人们经常议论,经常使用,可是静下来扪心自问,却又很难说清楚。数学就...  相似文献   

11.
现在地方上流行的、大家经常接触到的“乡土研究”这个说法,虽然广为人知,并且由来已久,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由于地区和参与、从事的人不同,在所做所言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分歧。对于认真思考的人来说,应该考虑全体成员究竟如何理解乡土研究和怎样实践是不是最根本的问题。与此同时,乡土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进行乡土研究能不能直接推动今天的复兴运动?  相似文献   

12.
音位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位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几十年来,音位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五十年代,为了建立普通话的音位体系,我国语言学界也就音位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之后,也有人不断地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是,时至今天,回过头来看,有些问题还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比如对“什么是音位”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同的学派理解各异。当今,音位学在语言学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我们认为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重新提出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阅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要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获得。可独立思考是个问题,有的同学读文章,读一遍又一遍,就是读不懂有些问题或不明白自己读懂了什么,亦即是没有获得自己的见解,弄得自己也挺苦恼的。这就牵扯到了独立思考的方法问题。这里我向你推荐几招,看管不管用。1、联系上下文思考法。这一方法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中经常用到,如阅读《军神》时,针对沃克医生说的一句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就需要联系上文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药、手术中一声不吭及手术后能清楚地数出割了七十二刀,才能理解出“军…  相似文献   

14.
有些学科,骤然一听,好像太专门,往往得不到很多方面的关注,尤其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实,专是为了普及,偏向那一边都是不利于文化建设的。有些学科,如考古、古籍研究以至美术史研究等,就在高等学校理,也还有人认为“太专”。“专”,究竟需不需要,想就美术史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谈一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一篇探讨思想史研究问题的理论文章。全文主要从“关于学科边界问题”、“关于思想文本解读问题”、“关于学科研究方法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对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对思想家文本的解读、思想本意与引伸义、思想的渊源与背景、应用的方法及理论创新等问题都进行了全新阐释 ,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文章对其他学科理论的创新性引入 ,有利于思想史特别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多元思考与多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中国美学如何找准自身的学科定位和研究对象,是我们当代学人应该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而如何从"西方中心论"和"汉族中心论"的怪圈中跳出,建构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美学体系,扩展本民族的研究领域,正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大致经过了问题研究、项目运作和向学科化的努力这样几个阶段.也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努力和积累,才有了我国女性学今天的成就.向学科化的努力,或者说要进入教育体制的中心,是近10年来女性学发展和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推进女性学知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向主流学科迈进,这一点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系统中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学科本身的认同程度,同时也涉及到资源分配等一系列问题.[1]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二十一世纪我国公共卫生学院学科课程发展策略问题进行了宏观思考。认为 :今后公共卫生学院应从拓展预防医学外延的其它公共卫生学科领域、加强传统学科以外其它预防医学学科的研究及深化预防医学传统学科的改革等三个层面推进公共卫生学院学科课程的研究、建设与发展。这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也是公共卫生学院学科课程建设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古籍整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尤其是标点、校勘、注释这三个基本方面。古籍整理中俗字的处理、部分用字问题、释读问题、规范适用性问题也经常会出现失误,需要古籍整理工作者加以重视。这些失误,有些是无心之失,有些是可以弥补的,有些则是不可原谅的。前两种失误不宜放大,而第三种应该尽量杜绝。公正、客观、合理、健康的古籍整理批评,可以促进并推动古籍整理学科健康有序地发展。目前的古籍整理批评缺乏健康的环境,有一些不好的风气,在机制建设上很薄弱。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管理者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2016年中国当代诗歌研究呈现出了多元共生的局面,既有对新世纪以来各种诗歌现象的透视,也有对百年新诗进程的反思,还有对当代各种诗学观念的探讨。尤其是随着新诗诞辰一百周年的到来,对百年新诗的整体把握也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切入到新诗的内部,寻找现代性传承与发展的路径。还有些学者专注于当代诗歌形式的探究,从语言、结构、体式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内在的分析。而对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些思潮、论争与个体诗人,不少研究者则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方式,赋予其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