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近年来,“话语”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何谓“话语”,在使用该词之前有必要对其能指与所指加以考察。脱胎于语言学的“话语”,经过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洗礼,意涵越来越丰富,因此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经历了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之后,西方“话语”研究派生出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分支。话语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跨越了不同的学科领域,话语分析则经历了从主流话语分析到批判话语分析再到积极话语分析的发展轨迹。在此将对西方“话语”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进行考察,以揭开“话语”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
话语标记“□□□”是由动词性短语虚化而来的,它与动词性短语“□□□”形式一样,但前者经过功能转变和意义变化后,带有随意性.功能上,转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要起强调先行成分或先行句子的作用;句法上,“□□□”只能位于句中、句尾,而不能位于句首,这是由其功能所决定的.“□□□”与终结词尾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由其表面形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咱就是说”是个具有较强互动功能的网络话语标记,具有建议、猜测推理、凸显情感态度、抢占话轮等语用功能,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使用广泛。文章以互动话语标记“咱就是说”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话语标记的界定、位置分布、语用功能、形成动因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话语标记“咱就是说”主要分布在话轮开端,其次是话轮中间;在序列位置上,主要分布在引发和应答序列。话语标记“咱就是说”来源于网络达人的创新,具有网络语的特点,“咱”和“就是说”的主观化是其成为互动话语标记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葛兰西的“霸权”概念一方面能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提供逃离“结构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从而建构反本质主义、反还原主义和反经济主义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则由于“霸权”,这一概念既契合西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现实,又能在理论上解决某些难题.因此,“霸权”就成为拉克劳和墨菲话语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们对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元话语 (metadiscourse)是指语篇中能标示话语结构、提请对方注意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各种语言手段。本文首先对元话语的概念、功能、分类进行了解释 ,然后探讨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与写作的关系 ,认为关键是看元话语在语篇中的使用是否“适当”和“有效” ,在写作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元话语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最后介绍了部分以提高写作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关于元话语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6.
吕进的诗学话语体系中体现着鲜明的“诗话”特征,主要体现为以感悟为基础的诗性言说、象喻式批评的话语方式、类概念的范式策略、“以少总多”的学术笔法等几方面.这种“诗话”特征既赋予了吕进诗学话语独特的学术品位和理论个性,使他在中国现代诗学领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也给中国现代诗学话语的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受初始义“询问说话方式”的影响,话语标记“怎么说”,在互动式口语交际中,其核心义表现为对后续信息的组织与斟酌.该核心义为“怎么说”的进一步虚化提供了认知动因,使“怎么说”的功能从单纯的信息提取和话语组织,延伸到人际互动层面和语篇连贯层面,即当“怎么说”在话轮首端出现时,其功能表现为开启应答序列,标示后续信息的复杂性、负面性和敏感性,以此减轻它们给听说双方带来的负面刺激和面子威胁.在话轮中间出现时,“怎么说”的功能表现为话题推进功能和陈述延迟功能.  相似文献   

8.
性别视域下的影视文化研究格外重视“话语”概念中的权力关系内涵,通过对“菲勒斯中心”与“第二性”、“被看的客体”与“空洞的能指”等男性话语的批判,可以揭示影视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当带有刻板印象的信息熏陶着观众时,影视文化成为了建构社会文化性别权力关系的一股力量。  相似文献   

9.
“伦理”话语及其缔造的中国伦理传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特的文明史意义.其一,演绎了一种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国家”文明的话语演绎,是入世而超越的伦理型文化的话语表达,建构了中国人特殊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气质.其二,创造了一种理论形态,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悠久深厚的伦理传统使中国不仅是礼义之邦,而且是伦理学故乡.其三,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即“以伦理看待世界”的“伦理世界观”,以伦理和伦理精神为文化内核建构精神家园,创造了与西方“市民社会”迥然不同的“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10.
“话语”是一个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其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为其含义在不同学科中有所区别,也表现为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文章讨论“话语”的这些不同含义,并在“批评话语分析”对“话语”的定义基础上,讨论其与“话语体系”的联系,并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对“学术话语交流”进行解读,将学术话语之间的交流理解为话语的“交融”与“交锋”。文章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学术话语交融和交锋的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发表以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一直探寻“语言”和“言语”在文学领域的对等物,而后结构主义者福柯突破了“语言”和“言语”这两个层面的束缚,进一步提出了“话语”的概念。论述了话语的核心内容:话语秩序与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2.
3篇文章分别从语言的“篇章”和“句法”两个层面对网络语言构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元话语和网络语言中“XX体”的篇章构式研究》提出,元话语具有篇章构建功能,并具有构式语义的示义功能.因此,将元话语所构建的篇章与构式结合起来研究,既有利于元话语研究的深入,又有利于构式语法研究改变忽略篇章构式的研究现状.《虚拟与写实:网络群言体及其社会语用价值》也指出,网络群言体是罗列诸虚拟说话人对某一对象不同看法的话语形式.其话语要素包括话题、话语角色和话语项;群言体语篇特点是成分复现和形式自由,其语用价值在于用虚拟娱乐的形式达到写实讽喻的目的.《正反同义构式“V/A不死P”的多雏研究》则认为,正反同义构式“V/A不死P”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即否定语义和肯定语义,并强调语境是构式“V/A不死P”肯定语义解读的关键,动态语义特征是研究新的句法格式形成所要注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认同理论与范畴概念出发,以Van Dijk的新闻意识形态理论为工具,对新闻话语实例进行分析;对新闻话语的考察着重于“我们”与“他们”的范畴化分析,从而揭示出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就是说”能够充当话语标记,行使解释说明功能、话语组织功能、停顿填充功能.“就是说”词汇化过程分析表明,话语标记功能有发展演变关系,从最初的连词/副词和动词组合,到成为解释说明的话语标记、话语组织功能的话语标记、停顿填充功能的话语标记,成为一个词汇化程度较高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近代“公益”一词最早在何时出现,在何地由何人率先使用难以考证。但是它也并非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在20世纪之前都极少或未曾出现,至少黄遵宪在他的《日本国志》中就频繁提及,之后梁启超也多次引用。通过对近代“公益”的研究,还发现了近代“公益”有其独特的话语功能。它具有很强的政治内涵与目的,易被各种政治派别所利用,进而成为政治、社会改良以及革命的宣传口号,具备较强的话语力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学者特别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其实,中国现代学术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比如深入考察钱钟书的“打通”说、吴宓的“会通”说、张申府的“解析的辩证唯物论”等现代“会通”论及其与中西人文传统的内在关联,便可发现,像“打通”“会通”这类传统话语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消失,反倒获得了空前突显和扩展,并且与西方概念和话语实现了有效沟通与互释,已成功转化为既有中国特色又颇包容开放的现代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18.
会话场景对话语标记的功能特征有特定要求,反之,话语标记的功能特征也会影响其所适用的会话场景。话语标记"不是"为标异标记,而"不是"的"标异性"等级可区分为强、中、弱项,且这一等级区分会使得会话场景呈现多样化,而非前人认定的单一化。程序意义和概念意义的此消彼长是"标异性"差异存在的内在语义机制。此外,"不是"的标异性等级差异会带来其概念、语篇和人际功能的不同。通过进一步分析"不是"的标异功能及其内在语义机制,希望能够深化对话语标记相关特征的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9.
彭箐羚 《国际公关》2024,(4):157-159
话语作为一种实践要素,其生成与接受背后包含复杂的社会建构因素。2023年3月,“妇女节不是女神节”的宣言引发热议。本文以“女神”与“妇女”话语的流变观之。文本层面,“女神”和“妇女”隐喻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指涉不同意义,前者象征永恒与信仰,后者则暗含年龄歧视与平凡个体的寓意。话语建构层面,父权凝视与消费主义的理论接合粉碎了“女神”幻境,将之置于女性解放的对立面;媒介表征和受众身份协商赋予“妇女”话语正统性和合法性。由此,完成了二者的交替。当下,“妇女”话语强势回归,在反对隐喻歧视、再造话语秩序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女性解放落入新的规训陷阱与话语霸权结构之中。  相似文献   

20.
试论“故事”与“话语”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叙事作品中“故事”与“话语”的关系 ,传统上人们常常把话语看作传达故事内容的媒介 ,认为二者是可以分离的 ;而在实际分析中 ,我们发现那些所指不明甚至无所指的话语 ,无法与故事完全分离 ,有时甚至取代故事而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