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戴震的新义理学思想已不是传统理学的简单继承和延续,它是在对传统理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渗透着比较明显的具有近代特色的启蒙理性。戴震义理学思想的启蒙理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扬理性主义精神,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二是高扬民主、自由、平等精神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2.
胡宏道学直接继承了北宋周敦颐、张载与程颢的思想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在本体观方面,他继承周敦颐"乾元立诚"以诚论性的思想,提出性与道与诚的统一.在宇宙观方面,他继承张载性、气统一的观点,而提出性与物的统一.在心性论方面,他继承程颢万物一体、性无内外的思想,提出"以心著性"、"识仁之体"的性体心用论.  相似文献   

3.
韩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特征就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多种文化并存发展.而这种混合文化形态与韩国传统饮食拌饭——以米饭为主食、混合其他食材的烹调手法在实质上不无相通之处.这种“拌饭文化”把各色文化加以韩国式改造,再与韩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分析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看到这种“拌饭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这一文化形态形成的根源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大致来说,历史因素使儒教思想深入韩国人的内心,并使其成为韩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中国哲学"的建构过程,往往是以西方哲学解构中国义理之学的过程.但是,由于义理之学所依托的历史条件不同,故而在知识依据、思想旨趣、知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传统内涵,而不同于西方哲学.强调中国义理之学的传统特征,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简单地将义理之学比附西方哲学;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义理之学在建构人类"普遍哲学"方面所体现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5.
宋儒的性命义理之学即用来追求圣人之道的道学,韩国称为性理学。它被高丽末的新兴士大夫接受,在朝鲜王朝时期成为强有力的支配理念。朝鲜前期道学派文人做诗力求体现道学,歌颂自然达观的境界。本文探讨了中国宋代道学在朝鲜的传入、发展以及文学实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黄帝阴符经解>为依据,分别从道体论、识机说、心性论、天人观四个方面总结了北宋名道蹇昌辰的道学思想.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蹇昌辰道学思想既承续自老庄传统又受到佛教相关思想的影响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宋代理学(亦称道学)的集大成者。他“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宋史·道学三》)或授徒讲学,宣扬义理性命之学。他力主人们讲求义理而不学诗文,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克隆技术及克隆人技术问题的凸现,需要一种全新的宽容的价值立场.宽容克隆,基于真与善的双重呼唤,不仅仅是呼唤对可能出现的克隆人的宽容,亦是呼唤对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宽容.这种呼唤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道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探索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对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十分必要.其中,学好党史是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前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民立场、奋斗精神是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契合点.从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网络实践三个方面优化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以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与道家精神修养理论在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个体精神与群体精神的关系、精神活动的层面、精神活动与意义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别。先秦儒家认为,精与神相互影响,精神修养立足于个体精神,重视意识对潜意识的引导,强调精神活动所承载的人文价值意义。而先秦道家也认为精神与身体相互影响,但先秦道家力图消解个体精神,重视潜意识对意识的消解,要求泯灭精神活动所承载的人文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这两对范畴从身、心、精、气、神等方面详尽论述了性与命的关系.他的上述思想,是对全真道南北二宗思想的综合,也是对道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发展,在元代中国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涵涉儒、道、释,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和谐社会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重新挖掘传统和谐思想内涵的良机。和谐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与社会模式,挖掘、整理其经过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本精神、基本思想,无疑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借鉴帕累托的剩遗物思路,以神性剩遗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倾向,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儒道文化虽有其天道论的遗绪,但却不具有神性剩遗的意味,佛教文化本身以及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对神性剩遗物持否定的态度,宋明理学则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其剩遗即非剩遗的创造性发展,也与神性剩遗物的性格不符。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主体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存在的某些隔阂  相似文献   

15.
元结和柳宗元都是唐代山水游记的杰出代表,其山水游记不仅情景交融,成为后世游记的典范,并且还渗透了作家的心志和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呈现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其中主要表现为:其一、儒家思想在游记中反映极为浓郁;其二、道、佛文化在二者游记中的表现各有侧重;其三、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成为总的宗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大爱精神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在早期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爱精神一词并未被思想家们广为使用,但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却能够异常清晰地寻找出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在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闪烁着大爱精神元素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8.
人们认为,王船山《通释》以丹法释骚,有用后起之学释前贤作品、以道家学术解儒者著作之嫌,故失之偏颇。事实上,内丹学的标志性著作虽出自道家,但内丹丹法却源自先秦养生内炼术,在楚辞创作年代已基本成型;且屈原并非纯粹的儒家学者,在他的思想中诸学并存、儒道兼容。因此,王船山以丹法释骚有其合理性,我们不能顺着以儒释骚的传统惯性,断言其为谬误。  相似文献   

19.
试论儒、道、侠思想对李白个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人称“诗仙”,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深受儒、道、仙、侠等各种思想的影响,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力量。他的文学作品飘逸隽永,气势豪迈。文章试通过对李白个性的分析,来了解儒、道、侠思想对一代诗仙李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末五代,隐逸盛行,这既是社会上层推行崇道政策的产物,也是战乱时期人们安时处顺自立于乱世之外的途径。隐逸作为一种人生旨趣,更多地杂糅了道家无为思想的内核和道教神仙飘逸逍遥的风貌,也带有儒家穷时避世的影子。另外,唐末五代的隐逸还显示出对社会叛逆与批判的一面,一些处于乱世的著名隐士和道士,对动乱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现出对理想社会和生存方式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