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临文化全球化和中外文化翻译作品严重逆差境况,作为我国对外文化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文化输出迫在眉睫.然而对于“输出”的方法和途径,争议颇多.选取被誉为“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麻将等游戏,根据顺应论,从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的顺应的角度,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两译本中麻将文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确立正确的翻译价值取向、选择恰当的文化输出策略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委婉语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策略,这些策略都可以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找到依据。霍克斯的翻译诉求表现在尽责于作者、尽责于读者并尽责于文本的“译者三责”。为达意旨,霍克斯采用了化“它形”为“己形”的策略对东西方文化意象迥异的委婉语,霍克斯使用零翻译或模糊替代的翻译策略;对具有“文化空白”的委婉语,霍克斯采用了形象替代、扩展式注释、直译等翻译策略。霍克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着眼于缩短读者与译文在文化和语言上的距离,强化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其更好地满足西方读者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忠实性的要求,也是译者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时应注意的问题。杨宪益和霍克斯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实践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论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必须结合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从而尽可能实现“文化传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邦斯尔完成的《红楼梦》120回英文未刊本,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译者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肯定《红楼梦》的伟大艺术价值,在翻译中恪守“完整翻译”这一原则,力图尽可能完整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反常的忠实”这一翻译策略。不过,其“一字一译”的翻译方法,也影响译作的可读性。结合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对该译本作出客观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该译本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红楼梦》时,霍克斯与杨宪益、戴乃迭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霍克斯主要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即采用翻译理论中的归化方法,将两种不同文化融合到一起,使作品内容以更加愉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杨宪益、戴乃迭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相似文献   

6.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语俗语英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性批评理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三原则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它在具体的语境下制约着“连贯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因特殊的文化传输目的而采用了“纪实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向西方读者进行了中国文化传输,应证了目的法则的主导性以及它与和忠实性法则的一致性,显示了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泽本中,杨宪益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了异化法来保存“红”字特有的文化意蕴,而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的翻泽策略,舍弃了“红”字的文化意象。通过对《红楼梦》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泽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章日益增多,文中以杨氏和霍氏英译本《红楼梦》的不同译法为例,围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典籍是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富含大量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文章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文章基于关联理论对《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汉语歇后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红楼梦》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被誉为中国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服饰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文章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对《红楼梦》中部分代表性服饰词语的翻译进行探究,从而揭示出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多语种翻译研究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相互结合,拓展了红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要求,也可为中国其他典籍的多语种译介提供其型参考模式.唐均和谭梦娜以统计手段从习语英译这一角度揭示了两个早期《红楼梦》英译本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英语时代文风切合原文语言特色这一方面;钱亚旭和纪墨芳探索了《红楼梦》霍克思英译本中佛教思想的具体连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种种具体化策略都旨在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华少库基于两个颇具代表性的《红楼梦》德译本,考察某几个典型重要宗教语汇的深刻意蕴在德语语境中如何跨越异质文化鸿沟加以再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如果“意”“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对原著中文化信息的翻译,两种译本的译者由于翻译目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杨宪益译本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忠实于原文,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而大卫.霍克斯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入语的特色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译本在译界颇受好评。从一种新的翻译维度——深度翻译的文化视角出发,通过译文比较的方法,即“比较-分析-结论”的模式,概括出深度翻译理念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及其对文化传递的重要意义,进而总结出深度翻译的一些特点,纠正有关深度翻译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仿词,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仿拟的一种,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在口语语体中颇受欢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对话用词考究,寓意深远。历年来,学者对于《红楼梦》中语言的研究数不胜数,对其中仿词的研究亦是格外关注。然而,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考察《红楼梦》中的仿词翻译研究的却颇为罕见。通过对《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从文化翻译学角度探讨仿词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揭示仿词翻译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异同比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的根本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通过对“异与同”的辩证关系的分析以及《红楼梦》两种英译本异同的比较,提出了全球化语境下求“同”存“异”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