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一) 阿诺德·约·汤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穷数十年的精力,完成了一部皇皇巨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而饮誉全球。汤因比出身于英国伦敦一个有文化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其母又是英国最早获得学院学位的妇女之一。还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汤因比的叔伯就是十九世纪下半期英国著名的社会学、经济学权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作者,阿诺德·汤因比。1884年伦敦东区建立的英国第一所社会公社——汤因比纪念堂,就是采用了他的名字。青年时代的汤因比就进温契斯特公学和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求学。在这两所学  相似文献   

2.
《历史研究》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汤因比借以说明文明能够摆脱危机的“消逝和回归”的规律,也引起了盖尔的怀疑。盖尔通过使汤因比所引用的例子之一来痛斥这一规律。盖尔对下列论点——英国从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起到1914年为止处于同欧洲问题“疏远”的状态,汤因比认  相似文献   

3.
1920年夏,纳米尔(L.B.Namier)将施本格勒撰写的《西方的衰落》第1卷捎给了汤因比。汤因比在若干年后回忆说:“当我阅读这部闪烁着历史真知灼见的著作时……起初我想,是不是我探索的所有问题都已经由施本格勒解决掉了。”但汤因比决定,即便如此,他还是继续把自己的、同样是雄心勃勃的有关文明的兴衰的纪  相似文献   

4.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早在出版过程中(1934—1961)就引起了评论界非常活跃的评论。作者在最后一卷即第12卷中列举了40—50年代期间发表的100多篇书评。60—70年代对《历史研究》的兴趣渐趋下降,但至今尚未完全消失。由于汤因比的著作是跨学科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历史过程(从地理因素的影响到“下意识心理”规律的研究),因此评论材料的特点是五花八门。对汤因比评价动态的分析在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5.
英国蒙古学研究简介那顺巴依尔(Nasunbayar)英国蒙古学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1876—1888年,著名历史学家霍渥斯出版了他的四卷《蒙古史》(共五册)。这部巨著,在欧洲是继多桑《蒙古史》之后的又一部影响极大的论著,也是英国蒙古学历史开...  相似文献   

6.
兰克学派是在批判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是20世纪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复兴,由于他博采众家之长,突破了兰克学派的局限:在历史研究对象方面;在历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方面;在方法论方面。  相似文献   

7.
汤因比的历史哲学往往被称作“历史形态学”。因为他同《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一样,确认文明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并根据某种生物学模式,断定一切文明都处在起源、成长、衰落和解体的某一个阶段。他以文明与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挑战与应战”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和术语描述各文明的具体形态。在我国学术界开展的文化研究中,汤因比的上述思想曾几度引起重视,“挑战和应战”不仅被当作理解汤因比  相似文献   

8.
法国《托马斯主义评论》1962年第三期介绍说,1958年7月间,在法国色黎齐·拉·沙尔文化中心,举行了汤因比历史哲学座谈会,由法国理性主义者阿隆主持,汤因比本人也出席。参加座谈的有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古尔德曼(Goldmann),史学家马卢(Marrou),哲学家黎葛尔(Ricoeur),此外有英国人、波兰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穆斯林,还有达尼艾镥 (Daniélou)和费沙尔(Fessard)神父和克吕拜利艾(Maurice Crubellier)。克吕拜利艾简略介绍了汤因此的历史哲学,他说,它体现了人所共知的循环图式(受维科和施本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在二战期间先后作为英国国外研究与新闻服务社和英国外交部研究司主任,领导一批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梳理重大国际问题,为英国政府制定战时外交政策、提出符合英国国家利益的战后世界秩序构想,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汤因比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及其在二战期间的独特经历使他对二战的影响与启示有独到的见解。汤因比强调二战的最大影响是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西欧衰落,而西欧以外的地区正在崛起。残酷的二战也孕育了持久和平的种子。他认为战后人类应汲取二战的教训,重视大国合作以确保集体安全体系有效运作;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以消除战争的社会根源;发挥高级宗教的作用以消除人类冲突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本人有幸读到舒远招教授的著作《西方哲学哲学原著精义选讲》。这部著作是根据他给研究生原著选讲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的,算是教学方面的成果。事实上,这部著作也是作为"名校名师名课实录"丛书之一,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11月初版)。但我相信,只要稍微认真地阅读这部著作的具体章节,读者定会感到这部教学实录作品汇集了舒教授多年来潜心钻研西方哲学原著的许多心得、体会,是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其教学和学术研究有机结合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均为现代西方思想巨匠,前者曾以振聋发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界。两者虽同为现代西方“文化形态史观”之代表人物,但其思想观点却同中有异,有时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2.
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和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都是现代西方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前者曾以发聋振聩的《西方的没落》轰动欧美社会,后者则因洋洋大观的《历史研究》饮誉西方学术界。他们在这两本书中各用不同的方法通观近6千年来的人类历史,探究西方社会的前途,却以相似的结论殊途同归,从而形成了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本文即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比较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历史哲学思想,就这支流派的主要特征、理论得失、历史地位等基本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历史即文明,文明是由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文化是文明的核心和灵魂。汤因比的文明整体观尽管凸显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具有“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但它对理论和现实都有指导意义:理论上为我们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实践上提醒我们不论是进行现代化建设还是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都要注意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间的平衡发展,不能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14.
以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作为撰写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明史为开端,文化形态史观也逐渐发展为“文明多元论”,以文明为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的写作和出版从此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5.
汤因比从斯宾格勒那里继承了许多东西,在历史研究单位和世界历史体系、历史研究的方法、欧洲中心论等问题上,他们是一致的。但是汤因比也进行了发展,例如文明的起源及其原因、西方文明的前途、文明间的关系等问题上,汤因比论述较斯宾格勒要全面和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大唐西域记校注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唐代玄奘原著,季羡林等整理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1989、1995年重印。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高僧。玄奘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是他从印度归国后,应唐太宗的要求而撰述的一部名著。在这部书中,玄奘根据他...  相似文献   

17.
斯宾格勒(OswaldSpongier,1880-1936和汤因比(AmoldJWe,1889-1975)提出的文化形态学(亦称文化形态史观或历史形态学)对本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产生过、并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中国也不例外。斯宾格勒,德国著名哲学家,曾先后就读慕尼黑大学、柏林大学和哈雷大学,自1911年开始研究历史哲学,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两卷本在1918年、1922年出版这部著作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文化是某种自我完成的历史有机体,即认为文化有生、长、盛、衰发展阶段,犹如春、夏、秋、冬四季变迁一样,而且任何文化都不能逃脱这一自然运动周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以海洋和航行为背景的历险故事,《鲁滨逊漂流续记》也许不如其前篇《鲁滨逊漂流记》享有盛名,然而,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贸易书写有其幽深的政治和经济渊源,值得关注。运用新历史主义,并结合作者笛福的散文随笔、政论小册子、书信、作者传记以及所生活的历史环境重读这部经典,分析小说中的鸦片和茶叶等贸易书写,挖掘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和隐喻系统,揭示其隐含的17至19世纪英国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发现,文学与历史的深刻内在关联充分体现在《续记》中,作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笛福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倡导私人买卖和自由贸易;《续记》作为虚构文本丰富了新历史主义的探索形式,从鲁滨逊的个人故事和小写历史入手反观英国的海外扩张和贸易,可以拓展历史反思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汤因比早年与晚年的中国文明观大相径庭。早年他在《历史研究》中得出了中国文明已经僵化走向死亡的论断,而在晚年变为对中华文明极度赞誉。汤因比晚年改变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源于他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主要表现在为对以西方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全球性困境问题的真切痛思。汤因比晚年中国文明观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文明有利于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中国模式对"世界国家"的建立,儒家思想对新政治哲学观的确立,佛道思想对当前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