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利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6):59-62
“和文化”既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问的依存关系,更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是草原文化特别是昭君文化最独特的核心价值,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和文化”的核心内涵,集中表现为和平、和睦、和顺、和乐、和美、和谐、和衷共济,正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昭君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节日打造,对于建设内蒙古文化大区和呼和浩特文化大市,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吸引国内和国际的注意力,增强自治区和首府城市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包·苏那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0):17-22
昭君出塞是西汉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自西汉始“昭君”之名屡见于文献、文学作品等,其重要性也引起后人关注。随着昭君出塞事件的广为流传,王昭君墓遗址的出现时间、墓葬地望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就有十余座昭君墓,其中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遗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本文认为呼和浩特城南王昭君墓,目前是这一地区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之一,其形制特征和地理位置均与文献史料记载一致,故应是史料记载的王昭君埋葬之地。弘扬昭君文化,阐释好昭君出塞蕴含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现实需要,对新时代在边疆地区探索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5)
先唐咏昭君诗现存22首,这些诗歌对昭君和亲或肯定赞颂或怀疑反对,其主题已十分鲜明,反映出由汉至隋人们对和亲的认识和理解.其独特意象和第一人称自诉等多种表述方式,对后世咏昭君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丽经济:昭君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文化是亟待开发的重要人文资源,挖掘昭君文化的经济价值,发展美丽经济,不仅是振兴地方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的需要.在阐明美丽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昭君文化的美及其时代价值,提出了挖掘昭君文化的美丽内涵、顺应美丽消费的时尚需求、大力发展美丽产业集群、开发"昭君之路"旅游线路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王昭君出塞是民族关系史上最负盛名的一次和亲事件,围绕昭君和亲两千多年来产生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论著,王昭君已经成为各民族高度关注和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毋庸置疑,平民女子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大局观念是昭君文化符号生成的历史基础;吃苦耐劳与勇于牺牲使得昭君出塞成为我们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符号;各民族广大民众努力追求民族友好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应是王昭君名扬天下、昭君文化符号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王昭君出生地在兴山和“家家”(外婆)家在巫山进行历史考证,探讨巫山两个昭君村的地理方位及其文化影响,认为昭君“家家”家在巫山的传说是昭君文化在跨省域(蜀楚)三峡地域间,由于经济文化(婚姻)的交往形成的昭君地名及传说,说明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共同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昭君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与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旅游开发。开发利用昭君旅游文化,是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鄂西旅游经济带和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在战略举措上,应有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策划重大项目,创造旅游品牌;将昭君文化开发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旅游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昭君文化的全方位的深度开发等。通过旅游开发,让昭君文化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弘扬昭君文化与深化两岸和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焕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38-42,73
21世纪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正走向三通、文化交流与和谐发展的道路。文化寻根意识成为寻根问祖与原乡意识之展现。台湾新莲寺是全台唯一供奉王昭君神像的寺庙。湖北省兴山县是王昭君的故乡,可以利用历史悠久的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全球各地有志者探索昭君文化,研究荆楚文化。兴山县要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之经济建设之外,更应加强文化建设,加深两岸和谐交流关系的同时充分展现湖北荆楚文化与昭君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产,通过信息与网络科技的宣传,朝“在地全球化(loglobalization)”的建设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小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327-331
自古及今,歌咏昭君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不同时代的文人不断重复着这一故事,同时又给这一古老的题材注入新的艺术生命,使歌咏昭君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艺术风貌。通过对所能搜集到的中国古代歌咏昭君诗词曲作品中雁、月、泪、琵琶、黄昏、胡的梳理,可以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风俗观念。 相似文献
10.
打造和平女神文化品牌让昭君文化走向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其文化内涵丰富,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开发.文章诠释了昭君文化生成的原因,分析了当前深入研究昭君文化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昭君文化开发重大的现实意义,认为,开发利用昭君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开发利用昭君文化,应在境界上予以提升,将昭君作为东方人类的和平女神与西方世界的自由女神呼应和对话,把昭君和平文化品牌推向世界;在开发上应有大手笔的规划,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1.
陈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5-50
民间传说中的昭君与史书中的昭君截然不同,也不同于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从民间视野对昭君传说进行分析,认为在民间传说中,昭君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才成为当地劳动人民的保护神.昭君的神奇能力是昭君神化的主要体现,有些神奇能力是昭君自身具有的,有些则是通过百折不挠的努力感动神灵而获得的.昭君的神化体现了劳动... 相似文献
12.
闵泽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125-129
昭君的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但其滚雪球似的发展速度,已将内涵扩充到极至,原有的史实便为丰富复杂的形象所淹没。或以其为民族友好的使者,或以其为民族屈辱的典型;或颂其忠君,或愤其失节;或哀其不幸,鸣其不平,或扬其声名,赞其伟业等。在人们反复叙述与咏叹的过程中,昭君故事的主题不断得到修正,事件的意义逐渐明朗,昭君的形象日益丰满。 相似文献
13.
王志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6):75-78
日本的昭君母题创作历时10余世纪,较早的作品收录在汉诗总集《文华秀丽集》中,为一辑嵯峨天皇君臣的昭君主题诗会吟咏作品。通过对其作品、作者、体裁和题材的了解和初步分析,可推估九世纪昭君母题文学流播之概貌。 相似文献
14.
李红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3):58-62
贾探春的结局在红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梁归智教授认为探春最终嫁到海外成了一个"海外王妃",契合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把探春塑造成昭君一样的女性,是受到了昭君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二者的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的悲剧心态;另一方面,曹雪芹和昭君文学的作者都具有怜香惜玉的美人情怀。在此影响下,探春便具有了和昭君一样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15.
过元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现存最早记录昭君自请远嫁匈奴故事的文献<琴操>,目前学界多认为是东汉蔡邕所撰,此书并全文收录了所谓昭君所作的琴曲<怨旷思惟歌>.然而,通过对今本<琴操>作者问题的考证,可知此书实出于晋代.据此可知,含有自我意识觉醒成分的昭君自请远嫁匈奴的传说,是东晋文学自觉风气的产物.它的产生,印证了魏晋是中国文学自觉期的开端.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化及其基本价值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大学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主体层面的角度讨论了大学价值观的构成及内容。对大学文化建设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找准契合点、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邹言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47-49
新编歌剧<昭君>不仅继承了自曹禺以来的昭君戏的加强民族团结的主题,而且在对这一历史精神的认识上,注入了消灭战争、维护和平的现代人文观念.作品解构与颠覆了以往的昭君戏中的男权意识,把一个深明大义、自尊自爱的有着和平理想和独立人格的王昭君还给了观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