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英语口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空缺"是民族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弥补"文化空缺"是信息传译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沟通和传播的主要手段。本文对中西"文化空缺"现象进行了扼要分析,对空缺的弥补手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口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 ,对英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的不等值现象以及词汇间的差异等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亚立 《理论界》2007,(7):153-154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不同文化的转化。通过文化对比,我们方可找出导致误译的根源,解决仅靠语言技能难以解决的问题,逾越翻译的障碍,杜绝译者因缺乏文化知识而无从下手的现象。本文以翻译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要解决语义空缺带来的翻译问题必须从研究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等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英汉翻译中词汇层次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词汇都有其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之处使之不同于其他词语。译者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词语的不对等现象。本文就英汉翻译中词汇层次的不对等现象作了归纳并进行了初步探讨。词汇层次的不对等现象主要包括:词汇空缺、源语和目的语语义区分不同、语用涵义、源语词汇语义复杂、形式上的差异、词义冲突、语义联想等。  相似文献   

5.
口译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忠实,忠实的对象是源语发言人的话语意义和意图。然而,意义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义、语用、语音等语言因素和语言外因素。在此,从语义学的语义类型、语用学的语境和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音学的语调、停顿等角度阐述了意义在语义、语用、语音层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口译过程中文化异同是影响口译流利实现的因素之一,从概念隐喻的认知角度来看,文化异同与三种概念映射方式相对应。在此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视角研究口译中文化差异产生的隐喻认知机制和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以期丰富口译文化维度的学术研究,同时指导解决口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释意理论是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口译研究与实践中研究创立的口译研究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对释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的口译研究与教学今后应当不断更新研究视角 ,向多学科融合发展、向动态研究方向发展、向口译技能训练方向发展、在口译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向综合素质培养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释意派理论探讨口译研究策略,旨在发掘释意派理论对口译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方坤山 《云梦学刊》2002,23(6):113-115
英汉词汇的翻译过程,必然涉及文化的介入。因此,翻译工作者掌握和熟悉两种语言及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特就英汉词汇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词联想、文化意向的差异以及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含义不等词现象习语与词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交传口译怯场的成因及消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慧  张梅 《南方论刊》2007,(6):81-81,80
怯场在交传口译工作中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严重影响口译质量。本文就口译的特点出发,论述了怯场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摆脱这一现象,促进口译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研究对于提高口译质量,促进口译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5,26(6):127-129
语言不对称现象大致分为五类:语音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空缺性不对称、结构性不对称和语法性不对称。语言不对称现象反映的是范畴不对称现象或原型效应,是范畴内部成员的认知等级差别所致。语言范畴的划分利用了一般范畴划分的机制。原型效应常以“标记”来描述,因此,语言不对称现象也是一种标记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口译过程研究与俄语口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社会对口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口译是一门与多种学科相联系的独立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通过口译过程研究口译理论,旨在使口译理论更好地指导口译教学,达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口译人员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口译过程的实质入手,探讨言语体裁理论在口译过程中对源语听解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用言语体裁理论实现口译中源语预测和理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英语(以下简称中色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表达的是中华文化中最富文化个性的内容.由于在西方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在双语转换过程中往往形成对应空缺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中色英语就是因对应空缺而产生的.本文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所产生的词汇空缺现象以及如何实现两种文化对接的翻译应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用叙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口译过程的方法。阐述了叙事理论是如何通过框架设定来分析口译者参与和促进叙事和话语的传播,并与经典的口译释义理论相比,从叙事视角分析了口译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文宇王文宇,1974年生,江苏靖江人,现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目前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研究”(06CYY005)。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入世”及“申奥”成功,21世纪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口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0年,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口译课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晚,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探讨三个话题:口译理论(包括口译的原则、特点、过程等)、口译实践及技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史原因 ,目前国内日语界一直认为口译是笔译的附庸变体 ,因此对口译的研究较笔译要滞后得多。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一看法 ,确立口译的独立地位 ,完善口译的理论 ,提高对口译课的认识和对口译教学法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浅谈语义的分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意义是在关系中建立的 ,一个词只有与其他词形成一定的关系时才有“意义”。同一语义场内中的各个成员在相互关系中确立各自的“意义”,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语义场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它的成员发生变化时 ,会引起语义场内的语义分割。本文从动态角度考察了语义场的成员改变所带来的语义分割现象 ,并试图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结合亲身教学和口译实践的经验,本文从口译课教学同语言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口译理论和口译实践的互补关系、学生口译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出发进行分析,认为奈达的理论对口译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除了要继续遵循和丰富传统教学中涉及到的语言教学中的初级表层阶段的语言转换过程,更重要的是实现口译教学中的高级深层阶段———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双重作用下,才能使学生充分把握口译的动态对等,从而达到口译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