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莫言《蛙》中的山东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方言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描述译者遵循的起始翻译规范,解释译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葛浩文比较注重方言的可接受性,这主要是受译者自身翻译诗学、主流的翻译规范和目标读者的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入手,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者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刘庆元  刘柳 《云梦学刊》2013,(3):145-149
作为翻译文学的一个主要源头,期刊翻译小说研究远未展开。将上个世纪初大型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翻译小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本,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其译本生成的"适应"与"选择"作出客观的描述与解释,是期刊翻译研究的一种新尝试。"文学功利性"、"家族翻译行为"、"译入语杂合"、"演译"是民国初期译者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语言生态系统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体现在制约作用.文学作品翻译重点是保证译语语境与源语语境对等,具体体现在作品宏观语境、微观语境、伴随语境和语言的和谐统一和相互吻合.通过选取英国作家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一张便条的译文,讨论作品语境互相制约和语境语言制约,分析译文语境与源文语境差异,发现文学作品翻译的失误.文学作品翻译应该注意作品宏观语境、微观语境和伴随语境的互相制约及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这样才能减少翻译失误,再现原文魅力.  相似文献   

5.
清末西学东渐运动推动了翻译活动的广泛开展,由于国运危难,当时的译者希望通过翻译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因而翻译具有很强的文化功利性。严复所译的《社会通诠》体现了他运用中西批判、求实创新和集思广益的翻译会通思想,其翻译不但介绍了西方社会制度,而且提出了其对晚清社会制度改革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傅庆莲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3):111-112,100
本文试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通过对中国先秦老子《道德经》的AleisterCrowley英译本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萨迦格言》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藏族文学经典作品,已被翻译成四种英译本流传世界各地。达文波特的英译本虽然深入、详尽,但存在很多对汉藏文化的误读。其原因在于译文中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受到了后殖民主义影响。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先决条件,使得文本建构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新剧转型可从《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中窥豹一斑.在演剧实践繁荣、翻译剧本匮乏的时代里,《小说月报》的翻译新剧一枝独秀.译剧在题材、艺术技巧、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特点,译者们对剧本文学性和戏剧言语的重视、对戏剧理论的自发探讨,以及翻译新剧呈现出的小说戏剧同构、著译混淆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戏剧转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骈偶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结构修辞手段,如何在译文中尽量再现骈偶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在此分别从词、单句、复句的层面探讨骈偶的翻译,认为骈偶翻译应该在充分传达意义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其结构特色,但也可以根据英语的特点、意义和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生动流畅。  相似文献   

11.
“科技拜物教”在一些人关于“知识经济”的炒作之下,于20世纪末仍以兴盛。对此,必须冷静地分析。也正是在这种炒作中,使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唐袅所著《科技属于人民———全球化与科技》一书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精彩分析,提出了明确社会科学地位的新见解。目前对科学技术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及其应用,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是公正的“纯科技”,并以此为由把社会科学排除在科学之外。正如书中写道:“仿佛技术和自然科学只是抽象个人用来呼风唤雨的什么阿物儿,不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并且对其发生影响,简直同一定的…  相似文献   

12.
创办于1865年的《中外新闻七日录》,对广州地方新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报道。长期以来,新闻史、地方史研究者对此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忽略了早期中文报刊在研究地方新闻和社会变迁方面的作用。本文系统归纳了该报地方新闻的基本类型,就其新闻特色和传播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该报在研究近代社会史、新闻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胥瑾  张小红 《兰州学刊》2013,(3):191-193
翻译是译者与原文作者及意向读者之间的交流过程,有鉴于此,文章立足于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讨论译者在确保"质"的前提下,如何显化或隐化地处理信息的量、信息的关联性和表达方式,以便译文读者获取理想的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诗经》在俄罗斯的流播史已逾百年,期间经历了帝俄、苏联和当代俄罗斯三个时期,并始终与当时最著名的汉学家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涌现了王西里、阿理克、施图金、费德林和克拉芙佐娃等一批著名的《诗经》研究专家。俄罗斯诗经学翻译与普及并重,研究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且薪火相继,成果迭出,在国际诗经学界具有长久而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是基于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主义翻译分析方法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翻译学理论。该理论着重从语言功能、语言维度、语言重点等方面探索翻译方法、翻译行为及目的,在该理论指引下的文本类型、翻译方法、翻译行为和目的均有其特有的视角及功能目的。其主要观点是把翻译看作是由目的所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交际活动,翻译应该采用“顺应”策略,以期对译文读者产生同样的效果。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电视剧《甄嬛传》海外版翻译进行解构与分析,以期突破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瓶颈,探索中英文翻译学的基础和支撑,促进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准确与功能上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翻译是语言组织和策略运用的再创造过程,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将语境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种种选择更受到翻译规范的制约。针对《红楼梦》杨/霍两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定量统计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推导翻译规范的理据性,并试图论证"特定的翻译策略是因为其遵守了特定的翻译规范"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18.
翻译的对话伦理是由道格拉斯·鲁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其第一本翻译研究著作《译者登场》(The Translator’sTurn)中率先提出的,是在翻译身体学、翻译对话性和翻译修辞格的基础上进行伦理阐释。基于对话伦理的理论背景,结合翻译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探索对话伦理的内涵,对霍克斯译《红楼梦》中的言语表达、人际关系、品德智能、情感意志等寓意丰富的四字词语从三个层面,即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客体之间,进行了对话模式解读。  相似文献   

19.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是近代东亚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构建被侵略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节点.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后,中、日、朝鲜乃至世界众多国家的主流媒介都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文本既是对事件自身的回顾,也是构建对被侵略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内容.彼时朝鲜国内的报纸对此事件褒贬不一,站在不同立场下的朝鲜报刊以其报道内容呈现了安重根的民族独立意识以及日韩合并背景下的亲日态度.这些报道构建了被侵略国家的历史记忆,其中的民族独立意识得到了展现,鼓舞了被侵略国家的民族精神,也为构建整个东亚地区独立运动的历史记忆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财经>以一系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封面文章占领了中国财经媒体的话语高地.通过对这些报道进行叙事学研究,可发现其特有的叙事策略,即用可靠的叙事人来逼近事实真相,以宽广的视角成就观点深度,并以艰深的修辞手法对接其高端读者群.这种带有强烈精英色彩的叙事风格成就了<财经>封面文章的文本之力,并成为<财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