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个很有同情心的人,从小到大,见别人不幸马上心生同情,到贫穷地方旅游,这种同情心更是处处冒头,以前以为这是美德.走的地方多了,见的人多了,美德不美德,竟然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相似文献   

2.
张凯 《伴侣(A版)》2008,(7):30-31
正有意识地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许多人却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牺牲自己而迎合别人,这些人是失去自我的人。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否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  相似文献   

3.
张扬  聂瑞敏 《中外书摘》2009,(11):57-58
生活中每一天都不要吝惜我们的付出,主动地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有一个中年妇女,丈夫因病去世,自己一个人带着女儿艰难度日。她原本在一家丁厂上班,几年前,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倒闭了,她下岗了。  相似文献   

4.
以德为荣     
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古希腊]赫拉克利特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德]贝多芬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德]习勒生命短促,只有美德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英]莎士比亚一个有崇高美德的人,他事。的美德愈多,别人对他的嫉妒将愈少;因为他们的幸福来自他们的苦功。他们是应得的。──[美]弗·培根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印度]甘地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相似文献   

5.
命运总是垂青值得垂青的人。韦柳春是一个开朗、努力、坚持的孩子,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必先自己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6.
月光关系     
人际交往无非两种状态:一是日光关系,坦诚、热烈、光明磊落;另一种则是月光关系,朦胧、淡远、不可尽视。   日光关系常常被人认为是美德,殊不知,这常常也是一个灾难,或者说是灾难的先兆。正如在日光之下,所有物体都拖着一条阴影样的尾巴,坦诚热烈常常也要付出代价。我不怀疑坦诚是美德,问题在于有多少人能接受别人的坦诚 ?如果坦诚表达的是爱、信任、同情的话,它对别人是一杯美酒;如果是批评、怀疑的话,这就是一场冲突甚至仇恨的开始。我是说,我们,或者大多数人都没有成熟到全面接受别人的坦诚的程度 ,只是有保留地接受。…  相似文献   

7.
多作“换位思考”姚涤新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看作是一种道德规范。后来的读书人,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视作人的美德,认为人若不能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是十分可怕的。民间也有一句大实话:“上半晚为自己想,下半晚替别人想。”如今又...  相似文献   

8.
读懂自己     
柏青 《老年世界》2010,(24):22-23
一个人,最长久、最可靠的朋友就是自己,而被人忽视又无法躲避的朋友还是自己。当一个人最需要帮助时,也不是来自别人的关怀,恰恰是实在顽强的自助。连自己都不肯接纳.便无法让这个世界给你一个合适的位置,连自己都不敢正视。便无法到红尘中寻找理解。  相似文献   

9.
命运总是垂青值得垂青的人。韦柳春是一个开朗、努力、坚持的孩子,她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必先自己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10.
某公司经理找我咨询,恰好我有一个亲戚在该公司供职。言谈中我问及该青年表现如何,谁知经理肯定他有能力、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肯干等等后,又冒出一句“就是好奉承”。“好奉承”,即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一大缺点,其实,这种认识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心理误区。因为,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是人类所共有的一大心理需要,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得当,满足对方这一心理需要,对人对己都大有好处。一、用于批评,它是额“糖衣炮弹”。我们在规劝或批评别人时,常常碰到一些人不是愉快地接受意见,而是极力为自己辩护,…  相似文献   

11.
善良也惹祸     
我最怕别人求我,只要有人求我帮忙;不论什么事,不论什么人,不论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一概先应承下来,然后尽力想办法。能直接办的就不必说了。可以放下一切自己的事情,哪怕这事对我多么重要也不顾. 不能直接办的就再求别人,哪怕那个别人是自己有事都不好意思求的人.最吃苦头的是天生的一诺千金的好习惯,只要答应人家的不论困难多大都一定排除万难尽力去做,实在做不到的自己就会很理亏地向人家道歉,并会常记在心且久不释怀. 至今想来,我真真正正地帮助过很多人,有的成了朋友,有的结拜成兄弟姐妹,成为我此生的精神财富.在内许多紧;一过…  相似文献   

12.
星竹 《老年人》2003,(3):41-41
都说劝别人容易,劝自己难,这个道理千真万确。在别人想不开的时候,说些宽慰的话,海阔天空地开导一番或者闲聊一顿,似乎并不困难,因为只是说说,而且说的是别人,还有一种帮助别人的感觉。可到了自己遇上问题时,由别人来劝就不一定能劝得通了。这真是一种怪现象!被劝者,有时心不相通,不一定能有收获。而劝人者站在冷静旁观的角度,在劝慰别人的同时,却往往能感悟许多道理,获得一种心灵的释放和轻松。甚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困难和挫折更加有承受力,看问题也更加全面,待人处世也更为宽容和大度。…  相似文献   

13.
论语     
历史上没有见过一个不令人反胃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往往感到爱莫能助,不是不愿意出钱,而是拿出钱来不知会落在谁的手里。——张五常为别人做传记也是自我表现的一种;不防加入自己的主见,借别人为题目来发挥自己。反过来说,作自传的人往往并无自己可传,就称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儿子都认不得的形象,或者东拉西扯地记载交游,传述别人的轶事。所以,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相似文献   

14.
白雪 《公共关系》2001,(6):38-38
众所周知,国人以谦虚为美德,有些年轻父母总是在自己孩子面前随随便便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面对10岁以下的幼儿,他们的反应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在生活中,一个人不能不懂得宽容,也不能一味地宽容。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宽恕一般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尚而难能可贵的行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有段很有见地的名言:“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或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请记住这个原则:真诚地关心别人!”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来说,人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尊敬和赞美,都希望选择、保持和发展有价值的交往,都盼望得到种种实惠,而要达到以上目的,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始终坚持“真诚”这一原则.并且不能求全责备,而应求大同,存小异。其实,只有那些不够聪明的人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会动辄指责和抱怨别人。世事纷纭,…  相似文献   

17.
我与别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这些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了的人。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劳动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爱因斯坦当然不是说他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得靠别人养活,而是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活,即他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不要别人的东西本来是美德,但是,当“不要”沦为拒绝别人的情意时,便是“尴尬”了。你知道吗?有种馈赠,接受下来比不接受好得多,爽快地接受比推三阻四勉强地接受好得多。充满了情义的礼物是心的坦示,它不用金钱去衡量,也不用德性去规范,只能用心去体验,里面有尊重有理解还有真诚。  相似文献   

19.
刘晶 《职业》2008,(17)
围绕着"美德是什么,美德是否可教"等一系列问题,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曼诺之间曾经有过一次经典的对话.后世的教育家分别从伦理学和教育学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但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有一个问题被大家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那就是: "有没有专业教授美德的老师?"或者换一个说法: "教授别人做人的老师,自身在道德上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格?"  相似文献   

20.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出现我求你、你托我的事。有时拒绝别人的要求,哪怕是实在无法办到的情况下,也会给对方带来不愉快;甚至会伤容彼此的成情,应多年来结下的真诚友谊蒙上阴影。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才能既达到拒绝别人的要求,又可使对方欣然接受,不致于产生不愉快的心情,这不仅仅是语育艺术的问@,而且还涉及到心理学的问题。我们说与人方便,帮助别人排忧解难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优良品质。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很多场合下当对方对自己提出请求办某件事,因种种原因又不可能一概送入心愿。那么,在需要拒绝时,就应该很据对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