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晓苏 《学术论坛》2007,30(6):58-61
素质模型研究深入探讨了高绩效者的素质及其组合结构,对党政领导干部素质建设具有一些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价值。党政领导干部素质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需要在建构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框架的基础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管理和退出机制,逐步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党风作为党性的一种外在的表现 ,是由共产党员的素质决定的 ,而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高低对党风起根本性的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业务素质。使党风根本转变 ,必须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理论素质、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党性修养、完善制度 ,培养一支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保证改革开放深入进行 ,提高和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各项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一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的必要性 ;二是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三是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各级领导干部是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关键因素,“找差距、强素质、树形象”首先应从领导干部做起。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形象,必须采取多方面措施,并做到真抓实干,锲而不舍,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5.
国企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稳定与科学发展.国企领导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要注重党性锻炼;要加强能力提升.要从国家经济发展及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领导干部是我们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中坚力量。因此,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通过对法治素质内涵的解读,根据领导干部法治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法治中国建设负面影响的分析,探索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能否长期执政并保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应按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时代要求,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模型理论,结合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建设的现状,逐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素质是领导干部的立身的根本,能力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不断改善领导干部的素质结构,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黄芬香 《中州学刊》2006,(5):148-149
新时期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素质是由多方面的要素构成的,其中人文素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这也是衡量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和综合素质情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讲正气,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必然要求.讲正气就必须要学习理论,提高觉悟;要发扬民主,依靠群众;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11.
政党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成果。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削弱,导致了西方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强势崛起,并通过政治献金、游说向执政党施加压力,以期将集团的利益诉求通过执政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合法化。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媾和促成了权力与利益的互换,政党腐败滋生,腐蚀和瓦解着当前政治体制,耗竭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执政资源,威胁政党政治的生命。为此,只有完善政党与利益集团自身的组织规范,实现对政党权力的约束;改变单一的政党经费筹集方式,增强竞选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建立开放与多元竞争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利益均衡,构筑明确的权力与利益边界,才能重构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消减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不正当交易,遏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塞博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虚拟的社会交往空间形式,改变了全球性政治结构。西方各国政党都在利用网络世界或赛博空间尽可能地实现政党能力的再生、强化和提升,以期实现民众对其政党的认同、提升和再建政党形象,增强在政党沟通中的民主性、参与性和政党网上监督等目标。西方各政党都希望在赛博空间这个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利用其中的人力和政治资源来提升政党自身的影响力,进而巩固和提高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各种慕课平台和智慧树、云班课、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等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各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进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铺平前进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形式、意义和限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私营企业主是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阶层。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突出,并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肯定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强化对这一参与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要强调这一参与是有限度的。中国目前要注意通过制度建设,保证这一参与的健康发展,防止在私人资本与某些阶层之间形成社会中的强势联盟,损害其他阶级阶层的利益,危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严格的自律行为是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内容,增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自律行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我国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言语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自律现象,这主要由于教师职业理想不明确和规则意识不够强以及高校制度体系不完善所导致。增强思政课教师自律行为,要坚持以职业理想提升育人意识、以制度建设培育规则意识、以经典著作提升理论水平、以实践活动培养行为习惯,推动思政课教师实现从严自律。  相似文献   

16.
战后中间势力的崛起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共产党以外的政治力量 ,由分散而趋于整合 ,形成松散的政治同盟——中间势力 ,崛起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参与调停内战为标志 ,中间势力步入政治核心层面 ,对中国政治格局的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其政治追求与政治现实的严重脱节 ,随着时局的发展 ,以制宪国民大会为分水岭 ,中间势力最终发生分化 :一部分沦为国民党的附庸 ,大部分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其和平民主建国的构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评价目标狭隘、评价结构单调、评价过程缺乏针对性、评价标准主观等诸多困境,而要构建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就要将评价机制上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评价方法上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评价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评价过程的动态与静态、评价的系统性与专门性相结合,从而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徐徐 《学术探索》2013,(4):24-27
科技的发展日益拓宽了政治的表现形式和民主的渠道。当前,“微博参政”已成为推动90后新生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走向实效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浙江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政治参与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微博参政”现状和主要特点,并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主体自身多层面出发,对影响大学生“微博参政”的主要因素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有机统一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不仅要注重对受教育者理论的灌输,还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认知出发,培养受教育者信仰、磨砺受教育者意志、激发受教育者动力。动机、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我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思路:强调认知和谐性、注重价值引导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增进行为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The literature on political parties suggests that strong partisan ident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citizens’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trust. Traditionally, party identity therefore is seen as a mechanism that allows for political integration. Simultaneously, however, political parties have gained recent attention for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societal polarization by reinforcing competing and even antagonistic group identities. This article uses General Social Survey data from 1972 – 2014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san strength and both political and generalized trust. The findings show that increases in partisan strength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olitical trust, but negatively related to generalized trust. This suggests that while partisan strength is indeed an important linkage mechanism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i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tendency toward social polarization, and this corrosive effect thus far has not gain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literature on party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