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03,4(6):97-104
审美活动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展示了存在的图景,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审美之域的存在秩序或审美秩序。作为审美关系中的存在规定,美不仅表现为对象的自在属性,而且也体现了人的价值理想,以感性与理性、存在与本质、个体与普遍、理性与非理性等等的整合为形式,审美活动从一个方面为克服人自身的分离、达到“全而粹”的完美存在提供了担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蕴含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不是个人的绝对自由,也不是完全利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区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根本不同,不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汤海艳  丛占修 《兰州学刊》2012,(10):13-16,30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作为对必然性认识的认识论的自由,作为自然自发性的本体自由,以及作为人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自由。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但人的实践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本体自由和认识论的自由是实践自由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由以及寻求实践自由条件的理论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泳梅 《江汉论坛》2006,1(3):135-137
素质教育是一种建构性的教育理想,是价值范畴,而非科学的事实性范畴。为此,我们应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来给素质教育定位。理想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使教育对所有评价主体有价值,因惟有自由才是人所共有的价值理想,所以,素质教育要成为一种理想教育,它就必须遵循自由这个价值取向,要以促进自由为目的。简言之,自由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5.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 ;“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 ,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 ,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 ,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论自由的价值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受资源稀缺性困扰的条件下 ,自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无法消除的不一致性和内在冲突。这构成了主体自由的瓶颈制约 ,使个人自由空间的扩展举步维艰 ,人的自由天性长期受到压制 ,而社会的发展亦因此受到影响。现代社会突破了这一瓶颈制约 ,现代人将自由推崇为首要的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统治者将扩展个体自由当成自己的合法性根据 ,所有这一切 ,都归功于现代制度对自由价值冲突的有效化解。随着主体自由度的增大 ,因自由而来的价值观冲突将更加激烈 ,现代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将会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自由"意蕴中的休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工作定位为"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的休闲思想正是隐喻在这种"批判"与"发现"中。这种隐喻可以从马克思对于自由时间、自由活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中得到指认和证明。  相似文献   

8.
9.
在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劳动"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下的、不自由的、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本性的活动,因而受到一贯的排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劳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地位的提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只把劳动看作一种谋生活动,看作积累财富的手段;黑格尔对劳动范畴进行了哲学提升,看到了劳动同人的自我生成的内在关系,但他所说的劳动仅是精神的活动,于是劳动的自由维度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观念自由层面上。马克思的超越之处在于他立足于现实的人,看到了"劳动"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勾连,将"劳动"提升到"实践"的意义上来理解,看到了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体现的是占有劳动成果以维系肉体生命存在的方面;自由维度体现的是人通过劳动达到自我确证的方面。劳动的双重意蕴构成了马克思理论中表征理想与批判现实的双重维度,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两个方面将达到和解。  相似文献   

10.
杨昌宇 《北方论丛》2004,3(5):120-123
在法治所寻求的诸多价值中,自由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这源于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本性通过实践来展开,主体间的自由需要法律来调整.自由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法律是自由的外化.法治运行的宗旨是保障自由的现实化,在法治价值目标序列中自由处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葛畅 《学术探索》2004,(8):9-12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而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由人的,因而自由也构成了道德的本质。另外从马克思关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的论述,也能体味到道德的自由本性。作为道德本质的自由有三重涵义:其一,选择自主性;其二,"实践"性;其三,"解放"性。从道德的自由本质出发审视当代德育,从中会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与道德辨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看来,道德与自由是约束与反约束、规范与反规范的对立关系。但一旦深入探究二者的内在联系时,就不难发现:自由既是道德的叛离,又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既是自由的束缚,又是自由的保护;二者统一于人类的价值活动中,并共存互补,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渊源于费希特的自我意识理论以及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并在批判莱布尼茨、康德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和发展的。实体即主体思想集中体现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当中。该思想不仅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理论渊源,同时也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康德自由观的独特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把自由从必然性的事实领域提升到了超越必然性知识的价值领域,求证了自由不是必然性知识所能解决的本性;另一方面,他为现实社会中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康德的自由观对于当前人类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由”的全部意义及反思“现代性”等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术自由是否是一个法律概念、一项法定权利,历来是一个问题.在美国法上,学术自由作为大学和教师管理核心学术事务的权利,是一项由最高法院创制的宪法未列举权利.美国早期的学术自由依附于契约权利,体现了一种大学内部政策,即大学管理者在规章制度范围内通过签订契约而赋予教师的自由权.在“学术自由第一案”——Sweezy案——中,最高法院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将学术自由提升为一项值得宪法保护的价值,并指出其基本内涵是自主决定“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谁被教”;在Keyishian判决中,法院迸一步明确学术自由是“第一修正案的特殊关注”,将其纳入了宪法权利话语体系之中.至Grutter判决,最高法院肯定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学术自由是一项独立的、未列举的宪法权利,并可先于其他宪法权利受到保护.相应地,对大学学术性事务的决定,法院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给予尊重;尊重的程度,取决于决定是由什么样的主体做出的、需多大程度的学术技能、意识形态中立与否以及是否危害到了别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萨特的自由之路始终是与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由此实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这是康德美学上的自由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实现主观目的、满足个人欲望的一种行为状态。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自由的,自由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行为状态:一、尊重他人是实现自由首要的行为状态;二、限制个人欲望是实现自由必需的行为状态;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实现自由基本的行为状态。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个人存在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活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个人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普遍的个人 ,个人的“独立性”自由得到空前扩展。同时 ,个人自由的扩展也给整个人类的存在带来危机。因此 ,全球化时代的个体必须领悟当代人类的存在状态 ,达致一种个人活动的规范 ,树立并履践人类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6,19(5):5-10
媒介在主体构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介建构了自由交往的主体。数字艺术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其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与基于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艺术形式迥然不同。但数字艺术审美主体的自由是以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为前提的,数字符号的非物质性既构成数字艺术审美主体自由的契机也是其陷阱。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追问与意义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龙 《江汉论坛》2005,1(5):62-66
哲学形而上学是指发端于古希腊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哲学传统,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体系当属哲学形而上学。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形而上学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然而笔者认为哲学形而上学对于人类及其社会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特有的哲学形而上学传统孕育了西方和所谓的西方世界,包括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发达的自然科学以及特有的形上层面的终极关怀精神。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本质的重新考察,挖掘出这一传统对于西方世界的贡献乃至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而期望一个新的哲学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