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文 《今日南国》2009,(16):12-1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玉林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结合实际提出了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切八点和突破口,作为有效应对盎融危机.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的主要举措。这一重大决策,对于全市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问题以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又受到了经济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焦点。近日,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教授主持完成的《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2》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包括39章64.5万字,对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作了系统研究。通读该书,发现该书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着力化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并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体制改革。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呈扩大的趋势。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差别的制度与体制基础依然存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因此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上升到化解“三农”难题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美日韩三国经历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各国的教育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了城乡融合和统筹管理,进而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总结分析这些国家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经验,有助于寻找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长期关注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对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文章从"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大战略性问题","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以体制机制创新拓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空间","统筹城乡发展是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整体推进"等六个方面研究其深刻内涵。习近平同志的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具有尊重城乡经济关系演变的内在规律,贴民心、接地气、求实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强调务实性和政策的执行力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国家,尤其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一体化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了保障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云南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并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出了云南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贫困连片地区的帮扶力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统筹城乡政策等四个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文章通过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论证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根据该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是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现行城乡体制机制;组织上落实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近年我国政府将工作重心更多倾向于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还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间互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城乡收入差距、适度城乡收入差距及城乡协调发展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互动机理:一方面,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另一方面,适度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过高或过低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针对我国城乡发展现状,从振兴农村经济、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税收、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及投入两方面分析了促使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动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82—2012年我国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检验和VAR系统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我国贸易开放、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与贸易开放之间是“U型”关系,与城镇化之间是“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两个“U型”曲线的右侧,政府一方面应慎行贸易开放政策,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保障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消失,城乡融合才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提出了在未来社会消除城乡对立和差别的"城乡融合"思想,并通过阐释"城乡融合"的必然趋势,实现"城乡融合"的条件与途径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城乡融合理论,是我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小城镇作为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部,是联结城乡发展的纽带和中间体,是我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发展小城镇对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为指导,探寻小城镇促进城乡融合的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二元体制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体制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综合性社会制度,由为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演变而来.城乡二元体制有效推进了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却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变迁及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的实证分析,论证了城乡二元体制是影响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成都市以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案例分析,表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有助于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最后,针对成都在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提出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共同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服务于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发展方式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是影响城乡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向农民赋权是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渐进、互动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和农民权益保护上着力,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6.
超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结果,生产要素组织成本最小化的规律,导致工业化时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城市病”的内逼和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的外引,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田园城市”理想在后工业化时期得到广泛的响应。成都市的统筹城乡进程是对效率约束下城市化模式的调整,是对城乡资源从公平角度的重新分配,是对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提前布局。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了一个制度分析框架,认为城乡流通体系失调、关系失调源于流通制度、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和城乡二元化结构的约束。对城乡流通体系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分析,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和谐城乡流通统筹路径选择:(1)解除城乡流通不协调的经济约束;(2)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流通的制度环境;(3)创新城乡流通尤其是农村流通的制度供给模式;(4)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以流通技术促进农村流通效率的提高,实现城乡流通协调;(5)树立现代农村大流通意识,鼓励农村流通主体的创新;(6)以"公平高效"为目标,改进农村流通监管。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根据福建省经济发展阶段确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对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构显示出福建省城乡经济整体的协调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和农业发展缓慢造成的乡村经济的落后,且福建省城乡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协调性明显较内陆地区好。提出福建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首先城乡的协调并不只城乡关联,还包括城与城,乡与乡的关联互动;其次要进行空间分类指导,统筹全省不同区域的城乡发展;第三要加快城乡平衡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通和城乡居民生存发展条件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从城乡分离到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关键性标志。城乡融合(Urban—rural composition)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有理论来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曾指出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城乡融合是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就是要把消灭城乡差别作为奋斗目标之一。所谓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从分离、对立,在互动中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城乡互动是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利益共赢、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城乡互动必须打破城乡之间封闭和沟通的障碍,实行"产"、"官"、"民"一体的合作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合作的治理共同体,搭建多渠道、多形式、制度化的合作治理平台,培育多元复合动力系统,建立全方位的目标、行动引导规范机制和利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