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铎的草书创作,手法上擅用涨墨,显得由浓到淡、由湿渐干,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章法上以茂密取胜,结字俯仰翻侧、欹斜反正,有着极强的白疏黑密的空间视觉效果;用笔上精微深入,加上结字、章法、墨法上的丰富变化,成功地解决了大幅作品“耐看”的难点,使书法的形式美得以更深的开掘,为明代书法演奏出二个响亮的尾声。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书概》中对草书论述较其它书体更为详细,其中涉及到草书的“意”与“法”的关系,草书的结体和草书的用笔技法等范畴,其中一些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有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下书坛作行草者远甚于作篆、隶、楷等其它书体者,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行草作品,我们却找不出一件令人满意的作品来,这种情况难免发人深思。通过本文的论述,若能给当下的草书创作给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启示,则笔者不枉此劳矣。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汉字改革运动中,简体字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群众基础一直倍受文字改良派的青睐,其中楷化草书诸家实验至今尤值得整理和研究。作为省便的文字形式,楷写行草与俗体隶楷在省笔方法上虽有不同,但皆以应急付速为指归,因而同样贯穿近代文字改革的始终;楷化草书不仅反映了文字改革者试图将草书从艺术拉回实用,实现其最初爱日省力的理想,同时也对传统宋体字楷书的观念和底线提出了挑战。楷化章草、标准草书、标准行书等都是缘乎简字运动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4.
民国元老于右任创立的标准草书,现已成为一个书法流派。由于其整个符号体系难识难记,无法成为于氏所希望的整个汉字的手写体。汉字书写的现代化改革道路,应遵循汉字发展形体简化的基本规律,摆脱传统书法的羁绊,提倡采用与正楷字形体基本一致,满足社会各界书写快捷、易于辨认要求的连笔字。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音规范化源于先秦 ,全面奠基于东汉。许慎、郑玄结合时代需求 ,强化正音意识 ,使得正音体式渐趋完备  相似文献   

6.
由于西夏文草书辨识困难,俄藏Инв,No.2627《孝经传》迄今尚未获全文解读。本文首次对该书中的西夏文草书结字作了分析,探讨了西夏文草书中的"同符异用"、"一字多写"、"形似字"等问题。纠正了格林斯蒂德西夏文楷书转写中的错误,并对相关例句作了试译。文后附草书符号(左偏)100种。文章对复原久已亡佚的吕惠卿《孝经传》,对促进西夏文草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卉 《宁夏社会科学》2003,12(5):116-117
东汉青铜器分官营和私营两类,它不但体现了其制作系统的多元化,而且成为铜器铭文书法风格多元化的成因。东汉铜器铭文处在西汉与魏晋之间,是中国文字形态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过渡阶段。表现在书法的形态上:一是比较严谨的小篆体;二是字形方正端稳的"谬篆";三是篆隶相参的铭文;四是结体恣放的草篆。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人类学家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多主张用进化的原理解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形成进化学派,风靡一时。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以及社会科学的日益进步,进化学派的某些观点开始受到质疑。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思想界逐渐形成了以历史学派和结构功能主义两股势力  相似文献   

9.
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吕惠卿注本,保留基本完整,但与其相对应的汉文本已经失传,因而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是西夏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自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末公布以来,国内的西夏学界对这部重要的西夏文化典籍还只限于简短的介绍。本文首次以中文翻译、考释了这部书的吕氏序言、现存篇目,结合丹麦西夏学者格林斯塔德研究成果和有关西夏、汉文的背景史料,探讨了与其有关的问题,力图给关心这个课题的文史读者勾画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唐代湖州籍草书家高闲,在历史上曾受到过很高的评价。由于多方面原因,现当代很少被人提及。其实高闲草书法度森严,厚重飘逸,已达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他与同代的张旭、怀素分别为我国草书艺术营造了三座高峰;宏扬其书风,对推动我国草书艺术的多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河北学刊》2001,21(3):15-18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盛行与衰落 ,与两汉时期的政治、思想状况密不可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 ,谶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汉时期政治和思想的走向 ,并最终造成了东汉经学的衰落。谶纬的兴衰 ,反映出东汉时期政治主宰学术的特点 ,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汉时期学术思想活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2.
宋代科场论述文,留存作品极少。然而,嘉祐二年(1057)省试史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曾巩、苏轼、苏辙三人之作得以留存,典型地表现了宋代考场论述文之风貌。考场论述文,"限五百字以上"。曾巩文章603字,长短适宜,有理有据,明白畅达,文从字顺;苏轼文章548字,层层推进,议论纵横,豪骋雄俊,结合新颖恰当的事例,非常具有说服力;苏辙文章553字,论点和论据相对混乱。其他科场论述文保留下来的有王禹偁二篇、田锡二篇。王禹偁《三杰佐汉孰优论》大致依据史实敷衍,与中心论点疏离,而三年后之《四科取士何先论》则是一篇完整严谨的议论文。田锡所考乃时事论题,文章后半段重点在颂圣,与一般论述文格式不同。宋人科场论述文具有短小精练和史论性质两大特征,对宋文创作影响深远。此外,欧阳修利用嘉祐二年权知贡举的权力,痛击"太学体",录取曾巩等,他们一起领导着宋代文坛新的创作风气。此后,通达流畅、明白如话成为文坛新的风尚。  相似文献   

13.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东汉崔瑗的《草书势》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开篇.本文对它的内容、结构、观点、文本模式、思想缝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对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势”进行了深入辨析.  相似文献   

15.
曹建 《殷都学刊》2001,(2):106-109
艺术风格与艺术思想研究是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途径.赵之谦书法美学思想形成于他的哲学思想,外化为其独具风格的创作.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主体为拙朴浑厚、古茂清新;儒道互补,佛理深渗.  相似文献   

16.
《书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艺美学崇尚变易的思想精髓,在论述书法艺术创作时,强调书法创作技巧表现与审美天趣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原则,主张书法创作应注重各种审美元素的调和,重视情感注入和情感表达,并提出了"五乖五合"论、"三时"说和"老境"说以及"察拟"之道和"精熟"之道等一系列融入了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多采而又精辟深刻的美学思想命题,从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法创作审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运 《学术探索》2004,(2):104-109
作者认为,书、画、诗的形式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领域最有代表性。书法家以情性对"形质"加以软化、活化、动化,使原有字形发生美的变化,以"草书"而臻至最高的审美境界。画家以"气韵"与"形模"合作,发展到"写意"而走向绘画艺术的高峰。诗则是由诗人自己创制种种形式,又在越来越严格的形式中自由施展而显示诗人的才能。当传统的形式被用得烂熟而失去制约感,探索、创造新形式便成为一代才人"再领风骚"的壮举。  相似文献   

19.
邓肃为宋南渡时期著名谏官和爱国诗人,有《栟榈集》25卷传世。他诗、词、文兼善,又长于书法。《论书》阐明了他对笔墨纸砚的认识与取用法则,并对唐宋几位书法大家及其书法特点进行了品评鉴赏;由其书迹题跋,可以洞见其以人论书的书学思想及尚晋崇王的书法趋尚。邓肃《论书》及其书迹题跋,皆精到语,既充分体现了他的书法造诣,也折射出宋季书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高等教育重要论述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要义包括:秉承传统,回归初心;君子不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创新,追求卓越;追求世界水平,彰显中国特色.这一论述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