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多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的问题,也是可以将二者加以综合考察的问题。无论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中,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呈现的特殊变化轨迹,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均展示了二者关系的一般性发展逻辑:从高度融合到经济增长对民生产生单向度影响,再到民生不仅以经济增长为基础,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民生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样性特征。将民生作为一个整体构建民生指数进而考察民生建设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研究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要取向。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以民生指数反映的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互动关系。从民生指数看,我国民生发展指数相对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经济增长对民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加强,而民生建设也显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2.
民生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共始终的问题.改善民生,不仅仅是千百年来世代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希冀,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其政治价值在于:关乎人心向背,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民主权力,是实现其经济、文化权利的政治基础,也是民生改善的政治基础;在当今中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改善民生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社会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其核心就是民生建设。笔者从民生的视角来探讨转型时期如何促进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民生建设与社会建设关系极其紧密,并且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论述,是对党与文化建设关系的精辟概括。《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刊载的由尹世洪、何友良、叶青三位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一文(以下简称《历程》),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先…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陷及其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其对改善农村民生、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农村社区与农村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建设和社区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人本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兴瑞  王志国 《河北学刊》2007,27(4):194-197
人本经济是与以物的增长或利的增加为目的的物本经济相对而言的.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所有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以来,人本经济就形成了.但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人本位还是物本位的斗争却经历了长期艰辛的历程.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着人本经济和物本经济两种博弈力量.就社会全体成员和代表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政府而言,人本经济已成为共识、内在要求和行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从重视单纯的经济增长,到重视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再到重视人与社会的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8.
当代发展观演变的非线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当代发展观演变历程,先后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主要阶段。从思维方式的视角看,发展观实现的转变就是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以非线性思维为基础构建的发展理念,既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层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和思想构架,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演变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9.
陈振斌 《理论界》2014,(3):7-10
毛泽东一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但在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其中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基本政治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造福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事业是改善民生、造福民生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这对现阶段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泾  刘振泽 《江淮论坛》2010,(5):18-22,29
生态文明是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深刻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潮流。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文明是消解经济发展和生态失衡两难困境的有效途径: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十二五”规划再迈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民生工作重点提出,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得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侪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简要概括为:财税“托”起大民生、扩大内需“惠”民生、严控物价“保”民生。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精神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7):12-21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个制约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结构性因素和深层次问题,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既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大民生观、大治理观、大安全观等在内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初步回答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民生与发展的关系、人民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核心立场和精神实质是人民中心主义,人民中心主义是发展观与社会观的有机统一,包括民本论、民权论、民利论、民安论、民为论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民生建设社会质量向度更多地移植了欧洲的概念而没有对此进行批判性继承.其实,欧洲民生建设社会质量的价值目标与欧盟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它浸透着欧洲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梦想,预示着欧洲民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我国与欧洲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民生建设的社会质量向度要具有自己的基本内容、价值准则及价值目标,努力建设一种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适应、福利水平适度的社会经济保障项目,注重民生项目的普遍供给与基础整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增进民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加快建成经济更加持续发展、社会结构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与幸福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的出现为人类摆脱经济增长与环境、人口问题的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描绘出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辉煌图景。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发展,远不是诸多高技术的运用、跨越时空的全球网络的建设、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经济形态“替代”另一种经济形态。只要我们循着人类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轨迹,用系统的、多维的视觉来观察知识经济形成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超越的客观必然性,有着以下质的规定性。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丰富的物质文明…  相似文献   

15.
当代发展观演变的非线性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纵观当代发展观演变历程,发展观先后经历了经济增长发展观、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主要阶段。从思维方式的视角看,发展观演变的实质就是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以非线性思维为基础构建的发展理念,既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和思想构架。  相似文献   

16.
社会质量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建设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障碍展开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社会质量理论作为国际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可以为中国的社会政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倡导社会团结理念,也涉及社会经济保障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这对于缓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快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并设立相关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发展现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政治表达和具体贯彻,也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内涵的拓展和贯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基本思想和人类自身生产与社会发展观演进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18.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甘肃省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主要环境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的主要污染物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的曲线关系。通过明确这些关系,以期为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君 《江汉论坛》2008,(3):45-48
利益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本质要求、主要基础和重要措施.要分析当前利益关系变化的新特点及其成因,把握社会转型中利益关系变化的规律,寻找经济增长与利益格局均衡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利益关系和谐的新机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同步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