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村中有许多的公共土地。有些是政治性的,例如一些区乡政府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族性的,例如各姓祠堂所有的土地。有些是宗教性的,例如佛教寺庙所有的土地。这些公共土地的占有方式怎样呢?它与封建地主占有制有哪些同异呢?这里结合唐开元天宝之前的佛教寺院经济,作点探讨性分析。唐代寺院大土地占有制的确定根据史料可以论定,寺院经济发生在东晋,而它繁盛的重要时期是南北朝。北朝一代,除魏太武帝和周武帝两次毁佛外,其余帝王都是极力保护佛教的。由于统治集团的  相似文献   

2.
唐前期外戚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上,其短期性特点较历朝历代更加突出.外戚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政治命运的短暂周期及外戚权力所具有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这也使唐朝外戚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我行我素,不顾礼法,及时行乐,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行为上倒行逆施,骄横不法,在社会生活上奢侈淫佚,竞相豪华,逞欲胡为.外戚短期行为导致宫闱秽乱,暴虐腐化,使唐朝廷内官僚、士大夫结党营私,玩弄阴谋,使朝廷上层常处于血腥之中,由此形成唐前期政治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孟子》一书继承并光大了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的社会经济思想主要涉及国家土地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工商业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内容,具体表现在分田制禄、制民之产、薄其税敛、市廛不征、生态平衡等方面,对当时和后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女性象武则天那样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内,受到过如此众多的褒贬扬抑,评析议论。对她大施刑杀的千秋功罪,历来更是毁誉交加,众说纷纭。旧史说她“诡险”“专恣”,“阴忍鸷害,肆斩杀怖天下“。翻开《新唐书·则天皇后》纪,只见“杀”字连篇,贯穿全文(约出现五十多次)。她的统治,也被贬为“武氏之乱“或“武氏乱政”。今人则较全面地评价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对她的杀人功过,较多地肯定了其打击门阀士族旧势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亦指出其杀人之多滥残酷。但对其消极的社会历史影响似尚评析不多。本文试就武则天诛杀政策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唐玄宗统治后期,成为李唐封建王朝由盛及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乱后,唐肃宗、代宗在忧患余生,为了维持其统治政权,采纳一些理财家的建议,实行改革财政的政策和措施,对复苏和稳定中唐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乃至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的历史意义,作了尝试性的探索。我们认为探索中唐的财政政策,总结它具有创见的历史遗  相似文献   

6.
唐朝前期的五位皇帝中 ,除高祖外都曾对洛阳进行过一定规模的修复和营建 ,尤以高武时期为最 ,一度将洛阳城提高到与长安相近的国都地位。继隋炀之后继续营建洛阳有政治、军事上的诸多价值 ,而其经济价值尚无专文论及 ,本文即就此做一解析。营建洛阳的经济价值 ,其一在于顺应了经济中心东移的历史发展大趋 ,因为关中一带历经上千年的开发与发展 ,至唐前期 ,其总体经济条件已落后于关东地区。其二 ,营建洛阳的一个直接原因在于长安供应不足 ,无论是在粮食供给、木材供应这些日常消费品方面 ,还是在其他高层次消费品方面 ,长安的供应都不如洛阳。其三 ,唐前期的营建工作更重实用 ,是在实实在在的把洛阳建设成为国家的都城 ,而不是皇帝一人的别业。其四 ,促进了漕运的发展 ,不仅疏通了京杭大运河中淤塞和河段 ,还为洛阳至长安一线的漕运发展创造了条件。武则天抬高洛阳的政治地位 ,并藉以成功打垮了以关中地区为大本营的关陇军事集团 ,首先保护了新兴地主 ,并给予其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其次为后来玄宗时期解决关中粮食问题下了基础 ,并如翦伯赞先生所言 :“武则天打击大地主 ,……客观上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替后来开元盛世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唐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本文从治世思想、革新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抨击、对封建传统的冲击与未来社会设想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唐甄社会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在与三大思想家作了对比分析后,得出了唐甄社会政治思想可与三大思想家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独领风骚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唐前期皇位继承极不稳定,且都经武装政变之暴力途径,盖因受玄武门之变之影响,太宗玄武门之变为那些觊觎皇位的夺权者.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相似文献   

9.
清前期(1644—1840年)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它直接奠定了中国现代人口规模的基础。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对于发现中国人口增长的规律,寻求人口增长过速的本源,探讨控制人口增长规模的办法等,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一) 探讨清前期人口迅增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不首先考察一下清代各个时期的人口状况。清代各个时期究竟有多少人口?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和不精确,这一问题很难求得完全无误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设项目前期社会影响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城市建设项目的决策更科学,更有实效,城市建设项目前期应该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是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外部性特征,通过对项目前期的预先介入,公众意见的参与和整理,拟定方案的优化和选择等核心环节,加强对项目决策前的分析、论证。对项目概况及其社会背景描述、社会影响分析、社会影响评价及政策和建议等步骤,使项目未来更清晰和明确。进行城市建设项目前期社会影响评价能对项目多视角、全方位认识,消除不利因素,实现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人口机械变动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也叫人口迁移。依据迁移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人口迁移、长期人口迁移乃至永久性的人口迁移;从空间上看,有城市内部人口迁移、城市之间人口迁移、乡村间人口迁移和城乡人口迁移;按迁移者是否越出国界可以划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依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又可以分为谋生求职型迁移、求学型迁移、家庭团聚型迁移等;另外,根据社会组织情况还可以分为有组织的迁移和自发性的迁移,等等。  相似文献   

12.
认为"开元之治"的形成与唐玄宗注重政治思想与制度建设,善于总结唐前期政治思想与执政实践的经验教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开元初期,玄宗对唐王朝开国以来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扬弃"则天故事",继承"贞观故事",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并重新确立了新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中唐玄宗末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而衰,连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使诗歌文学发生了变化。自居 易诗歌从美学理论到美学创作都真切地反映了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是藏传佛教寺院在藏区发展的产物。历史上,寺院经济曾是藏族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其初期和中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到晚期则逐步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5.
孟子关于诚信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四个方面:把"朋友有信"上升到"五伦"之一的高度;对"诚"作出道德意义上的规定,并提出了"思诚"的命题;认为讲诚信应是人的本性使然,即性善论的必然要求;系统阐述了如何取信于民的思想。孟子的诚信思想对后世直至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前期(1644-1840年)重视国防建设,有较明确的国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忠君爱国,天下一体"的国家意识,"制止分裂,加强统一"的主权意识,"民族融合,强边固防"的边防建设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证了清前期国家的安宁。  相似文献   

17.
唐前期三河地区的粮食生产秦明君三河指河北、河南、河东三道所在的淮河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秦汉以来已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但隋末战乱使得三河地区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经济残破,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恢复,经过唐政府...  相似文献   

18.
唐朝中葉以后,方鎮割據的情形日益嚴重,終於演變成為五代十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而在佔據中原的五個朝代中,魏博镇對於五個朝代政權的轉變,關係至為密切,影響至為重大翰┱蛟鯓佑绊懽盘颇┪宕嗟倪f嬗?它是在怎樣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對唐末五代政權的遞嬗發生重大作用呢?這就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問題。(一) 首先,我們來看魏博镇怎样影響着唐末五代政權的遞嬗,在當時政局變化中發生了怎樣的作  相似文献   

19.
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可惜生前随手散伕,就义时诗文稿件又被家属夤夜烧毁,故我们无从得见其全貌。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①,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d年东渡日本投身革命时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即1904年前)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它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事变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虽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亲念友之作,然而从具体内容看,它们并非一般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而是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环境中青年女性的生活、思想,同时与后期诗作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②过去研究秋瑾诗歌独重后期,对前期诗歌注意极少,无形中将二者割裂了开来;因而,本文着重联系其生活对她前期的诗作进行一些探讨,俾有助于全面认识秋瑾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20.
论唐前期宰相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唐代自太宗起为加强皇权已开始采用多种措施分割相权,主要表现为;尚书省地位被降低,退出宰相机构;大量引入参政宰相,分割中书门下宰相职权;政事堂秉笔值班制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