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在现代性诉求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关注人的个体尊严和生存状态,彰显人的个性和自由,肯定人对民主、平等、正义等生存权利的追求等。其反现代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革命"思维统摄了整个戏剧活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逻辑、戏剧批判精神的失落、创作者的主体性被僭越等反映出政治对"人"的压抑。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特征始终交织在一起,但它整体上所具有的反现代性内涵,使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五四"以来的"人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性与西方审美现代性存在着一致性和冲突。随着西方现代性的到来,反传统、宗教的衰落日益普遍,西方审美现代性逐渐出现,现代审美经验得以确立。反传统、宗教的衰落和现代审美经验导致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这里的媚俗主要指有意迎合大众审美的特征。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媚俗面相主要表现在审美的大众化、审美的商品化,以及审美创新与文艺流派中的媚俗性。  相似文献   

3.
石海军 《东方论坛》2008,(2):1-5,15
全球范围内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使现代性具有了多义性和混乱性。这证明了西方现代性本身存在着矛盾性和含混性,也说明了西方现代性的对立面——反殖民主义和现代性的效颦者——更加深了现代性本身的矛盾性和含混性,表现出对资本主义工业(或后工业)社会所设想的现代文明的质疑与抗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并非像有些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完全是对西方文学现代性的被动反应和摹仿,而是既有西方文学现代性影响的因子,又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在周作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并成为其审美矛盾性的来源———他既追求、模仿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涵纳着深厚的本土情结;既对传统文化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又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而导致了他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革命现代性上的冲突,最后完全走向一条反启蒙的审美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5.
耿传明 《东方论坛》2022,(5):35-48+2
现代性的本质人表现为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客体、人为世界立法的理性化的进程,这种现代性理性秩序的确立是通过时空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完成的,将“劳动时间”作为度量人生命的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化历史对人类最大的改变之一。钟表时间的采用成为这种改变的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一种去主观化、人性化、立足于客观的现代性的理性秩序的确立。现代时空观念的客观化、脱域化与功利化与人的生命体验之间形成了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深刻影响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文学作为时代心灵的敏感触角,极为全面、深入地记录了这种文明转型的阵痛与激荡,其中既表现为追求合理性化的正面现代性诉求,也表现为对抗这种以钟表秩序为标志的理性化扩张的反现代性诉求,这在苏曼殊的创作中有较为充分的表现。从这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中,我们才能把握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视域中郭沫若戏剧浪漫主义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剧中人物的个性主义和反前现代性的理想主义上.郭沫若与西方浪漫主义联系,首要的还在于他与西方浪漫主义反叛精神的契合上,其次是对自我意识的张扬与礼赞,再者表现在对艺术的审美品质的共同追求上.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独特性,即浪漫主义的革命化和追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反乌托邦思想的出现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性的阴暗面的反应,也是社会理想破灭后的理论后果,同时反乌托邦思想也是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反思,它与后现代哲学思潮相呼应。  相似文献   

8.
试图论述在当前的中国现实中,存在着双重现代性危机--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危机和改革社会主义引发的具有资本主义形式或阶段现代性危机特征的现代性危机--发生的隐忧.而现代性在中国话剧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又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在当下的语境中,话剧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坚持无条件、多向度和多层次的批判和反思.尽管新时期以来,中国话剧不乏批判的努力,然而在更高的,引导作为类的存在物的人们对其整体现实生存进行形而上追问层面,似有待进一步升华,并且要在更深刻、全面的批判反思中,使话剧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视野中的现代文学史叙述,要求将其视为一种“中国化的现代性”展开的方式。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代性特征表现为:首先是错位的现代性前提,即与西方现代性的“分化”特征不同,中国现代性追求的恰恰是政治、道德、审美等一切层面与力量的“统一”;其次是误读的现代性资源,即中国现代知识界对西方现代性的误读、误植与误用。其三是暧昧的现代性矛盾,既表现在现代性与前现代性之间,也表现在现代性内部;其四是混浊的现代性哲学,其主要表现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混浊,在深层则表现为一种含混的整体思维与重统一而回避对立的“中和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语义之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之寓意在思想史上一直歧义纷呈。词源上的"现代性"表征着与旧时代的异质性,而"美学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本身的反动。康德开启了现代性哲思之维,马克思、韦伯、吉登斯等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重视域进行过思之冲浪。在这种历史性的思想负载下,笔者给予现代性以另类释义:时空、架构、生产、症候和僭越。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的诗歌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先声。结合现代性理论分析他的诗歌,可以发现其中深刻的反现代性特征。他的自然诗歌具有深厚的生态意识;他的儿童诗歌显示了他对自然人性的渴望;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表达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文化现代化是在"内忧"和外患下开启的。这种文化现代化虽然不是一种自觉的现代化,但南京国民政府在这十年确实也有着有益的实践。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的本质,文化的发展始终在现代与反现代的潮流中艰难前进,它是被扭曲了的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技术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内涵,分析了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趋向。继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反"现代的叙事之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也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和学术范式对技术进行了"后现代"的哲学反思。在后现代语境之中,技术呈现出与以往相比不同的面貌,开启了新的研究维度。20世纪下半叶以来,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发展是在后现代语境中进行的,作为哲学家族的一个分支,它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智慧的关照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性的景观与品格 --认识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顺现代说和逆现代说之外,需要倡导第三种思风即在反思中重构现代。中国现代性的景观体现为扩张语境、强势他者、后古典、平常身份及复兴之梦。中国现代性的独特品格表现在它是一种后古典远缘杂种文化。通过远缘杂交,它与中国古典性文化的近缘杂种品格区别开来;而通过后古典性,它得以与地球上其他现代性文化区别开来。它具体呈现为后古典语文、双重时空体验和硬抽软具机制等形态。与有关中国现代文化已经完全数典忘祖这类看法不同,我相信它与自身的古典传统具有内在的息息相通关联,体现了同样的开放、变化与杂交精神。  相似文献   

15.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体操美的表现形态和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体操美是艺术体操运动与美的典型结合 ,表现出人的特有的结构美、造型美和意志品质美。艺术体操美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是人的体型美加上完成美所施展的技巧能力  相似文献   

17.
技巧运动中的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是以人体美为前提 ,力量美为基础 ,造型美为核心 ,独创美为生命 ,音乐、舞蹈美为其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综合之美  相似文献   

18.
美是物的形象 ,具有立体的结构。形式美、科学美、道德美、宗教美等只是美的单面形态 ,分别展现了美的不同维面 ,它们的有机统一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  相似文献   

19.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20.
论尚清审美心理的思想之源--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清淡之美的推崇是中国古代一种普遍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中.笔者认为,道家是中国历史上这种普遍的审美心理主要的哲学思想根源."道"作为道家最高的哲学和审美范畴,"道"的美,是最高的美,而从某种程度上说,"道"的美,就是自然朴素的美、清淡的美、清省无雕饰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