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他讲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时,前面并没有提到“各尽所能”。是斯大林开始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联在一起的。他说:“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式。”斯大林科学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  相似文献   

2.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它的第一阶段又称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最本质的概括,在今天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然而,也有人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对“各尽所能”颇有微辞,说:“这句话译错了,马克思所讲的是按每个人的能力从事劳动,并没有尽其所能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奖励制度与计件工资是根据“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的。谈奖励制度和计件工资问题,首先要对“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尽昕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努力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就必须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各尽所能”这个“各”字,就是指有劳动能力的每个劳功者;“按劳分配”这个“劳”字,就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这就是说,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凡是有劳动能力而又参加劳动的人,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按照他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党的八大党章和十二大党章总纲中都肯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最近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明文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我国,“按劳分配”正在逐步实现,理论界对此也有较多的论述,而对“各尽所能”,则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书刊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提法:“‘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公式”。并且强调“按劳分配以各尽所能为前提”。这种提法值得商榷。大家知道,“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个公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界有几种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光说按劳分配不全面,还应加上“各尽所能”作为前提和必要条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基本分配制度。还有一些同志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对,在“按劳分配”前面加  相似文献   

7.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农村人民公社中貫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則,是通过“劳动日”来实現的。对“劳动日”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我們对社会主义农业集体經济內部人与人之間的經济关系的认識,对巩固与壮大农村人民公社,会有实际意义。在現阶段,我国的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实行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的三級所有制,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因此,本文对“劳动日”的研究,只以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一个生产队的范围为限,至于从更大的范围来考察“劳动日”的問題,則留待下一步研究。一劳动目的經济职能社会主义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必須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則来发展生  相似文献   

9.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时指出:“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和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现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世德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给我们的启发》一文中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1882年为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译本第二版”写过序言。见(本刊1989年第4期第2页)按1882年俄文版《宣言》“序言”中确有:“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第一版,在六十年代初,由《钟声》印刷所刊印问世”之类的字句,但把1882年俄文版《宣言》说成就是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俄译本第二版,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应凉雨同志在《学术月刊》1980年第10期发表的《依据经济成果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一文中,根据我国现阶段在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提出依据经济成果实行按劳分配的主张。这种创造性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然而,他把经济成果作为按劳分配的唯一依据的观点,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应凉雨同志提出上述观点的一个论据是:按劳分配的“劳”既是指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也是指劳动的成果,同时还包括全部经营管理的成果。因而要全面衡量劳动,非抓住经济成果不可。我认为,抓住经济成果,更好地促进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和执行,这对过去那种完全不顾经济成果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步。为此,在实行按劳分配过程中适当地注意经济成果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决不能由此得出“必须以经济成果作为按劳分配的唯一依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等等。由于这种误解,给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划清这个问题的理论是非界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知道,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内,必须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这个原则的完全实现包括两个方面或经过两个过程:社会对每一个生产者实行按劳付酬,即在每个生产者向社会提供一定劳动量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文献指出,要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当前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疑惑之处在于:按劳分配与精神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马克思说:“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一种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因为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因为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着分配的特定形式,即参与分配时所采取的特定形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力也不是商品,但与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相比,又不够完善,生产力仍不够高,劳动产品也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也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唯一合理的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一系列条件为前提的:(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劳动者除个人消费资料外,无任何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总产品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其中,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只包括劳动者自身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支出,而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资本、机器;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经济理论方面主要是照搬了斯大林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我深感斯大林的上述定义既不完整,也不准确,而且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和绝对化。表现如下:一、斯大林没有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人这个根本特征。《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  相似文献   

19.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非常肯定地讲到:“可以而且必须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对消费资料的生产占首要地位”(《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6页)。在这本书中,斯大林同志还无条件地把“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看作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600页)。可以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占优先地位”是斯大林经济论著中一贯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些同志把它作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斯大林讲的“首要”、“优先”等概念究竟包含哪些意思呢?人们通常是从两方面来理解的。一是指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首先要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要扩大消费资料的生产,前者占首要地位,后者占次要地位。就是说,顺序上有先后之分,地位上有主次之别。二是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在《一八四八至一八五○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一语,有着两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见解是多年来流行的观点,认为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就是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根据这句话论定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不断革命的过程。第二种见解认为,这句话中的“社会主义”不能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这句话说的是“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论定马克思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不断革命的过程。《人民日报》1980年6月19日第五版上发表的辛仲勤、薛汉伟二同志《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一文(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