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笔者日前已作《唐诗新说七题》,今以“八题”续之,谬称“新说”,颇觉汗颜,实冀抛砖引玉,为求名家指教也。一、“床”还是解作“睡床”好李白《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著名的思乡之作,写得十分出色,可谓言短情长,感动了古今多少他乡流落人,称之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恐怕也不过分。诗中写游子因思乡情切,所以思绪恍惚,目光迷离,竟然疑明月之光为地上白霜,转而醒悟过来,便举头望月,羡月能“团圆”,又低头思亲,叹己之独处。以上对诗意的分析,千余年来早成定论,并无异议。如清人愈樾在《湖楼笔谈》…  相似文献   

2.
袁桷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他的山水田园诗较为出色,善于描摹事物,特别是声音,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3.
严峻 《华人时刊》2007,(1):50-52
在河南邓州市有个台湾村,住着一群高山族人,先祖是郑成功军中勇士,婚丧嫁娶唱阿里山之歌。台湾村村口门楼上写着两副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枝叶繁茂木本深,江河流长水源远。正如台湾作家席慕容在诗中写道:“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里诉说着台湾村人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4.
唐人刘皂有一首题为《渡桑干》的诗:“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人离开家乡咸阳,十年旅居井州,思乡之情强烈到了极点,每天都在想着回去。皇帝老爷于是跟他开个玩笑——你不是嫌并州离你老家咸阳远么,那好,我再给你来个狠的——“无端更渡桑干水”:把你发配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5.
京西古道     
蒋宝贤 《社区》2012,(14):34-34
亘在北京西部的西山高大巍峨,是北京城一道天然的屏障。穿行于西山峡谷之中的永定河,水流湍急、险滩众多而且水位不定,难以用于通航,因此古人不得不在西山之中修建了道路,用于京城与西北之间的客货运输,这条道路便是著名的“京西古道”。 春风阵阵,乍暖还寒。行走在苍茫的京西古道上,不由地想起了元代著名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脍炙人口的散曲让多少远离家乡、四处奔波的旅人顿生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6.
汉文 《北京纪事》2016,(4):12-15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被写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可最近10年,我国却有90万个村落消失,让许多中国人的乡愁无处寄托。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尤其需要珍惜前一个历史阶段留下的精神财富、文化财富。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审批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请他谈谈如何保护古村落,如何留住中华文化的根,而不让浓浓的思乡情被现代化潮流席卷一空。  相似文献   

7.
论《诗经》中的怀归主题及其文化意蕴方勇缠绵温馨而又凄楚忧伤的思乡怀归之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人接连不断地演唱了数千年,而这出大合唱的领唱者,则无疑是《诗经》中那些内心造成痛苦难消的思乡情结,口中反复吟唱着“怀哉怀哉”、“...  相似文献   

8.
太阳意象能使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更艳丽夺目、生意盎然,还反映了古人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古代有以日喻君的传统,与日有关的意象如“日下”、“日边”、“日驭”等也多与皇帝有关;古代诗人偏爱描写夕阳,或以之创造美好迷人的环境气氛,传达恬淡安闲心境,唤起思乡怀亲及渲染依依惜别之情,或以之表现失落、消沉、伤感等情绪。  相似文献   

9.
故乡滋味     
凸凹 《百姓生活》2013,(12):1-1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我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相似文献   

10.
题目设计请以“月”为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望月、月下沉思、月之嫦娥、月的圆与缺、月的清雅、月的思乡之情、登月计划与外星探索、借光与借鉴、客观之物与主观寄情、文学之月探秘等等。思路点拨在我国,月亮巳成为思乡、思亲和寄托感情的象征。“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月也就有多长,甚至更长。因此以“月”为题,选材的范围,立意的角度很宽泛:怀古,思亲,寄情,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议论,抒情,写意,无论对准哪一点均能成篇。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堆砌材料,内容空泛,难以出新、深入。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1.
在河南邓州市有个台湾村,住着一群高山族人,先祖是郑成功军中勇士,婚丧嫁娶唱阿里山之歌。台湾村村口门楼上写着两副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枝叶繁茂木本深,江河流长水源远。正如台湾作家席慕容在诗中写道:“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里诉说着台湾村人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后期婚姻司法中,“情”的因素值得关注。梳理这一时期婚姻法律条文及律注,从“妻妾失序”“买卖妻妾”“悔婚”等司法案件的审理与判决入手,探讨婚姻司法实践中官员对男女之“情”的认识与理解。分析可见,《大明律》《问刑条例》等重要律法条文中,“情”的空间很小,但是这一时期的律注以及司法实践中,律注人与司法官员在阐释法律条文以及判词撰写中运用了“情”的视角,对两性、婚姻关系中的男女行为给予一定程度“情”的理解,“情”是案件审理和判决的权衡参照。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一生于学问领域用功最多者是诗文,其诗文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国藩在<湖南文征序>里精确阐明:"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他的情是地道的"爱恶悲愉",他的情强调了人的本性.消除了儒家气息.忧国忧民之情、思乡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渗透于曾氏的诗歌中.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以“情”为主要审美范畴,展示出晚明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特色,但是汤显祖美学思想并没有抛弃儒家的中和以及兼济天下的美学追求。他倡导的“情”是把儒家的“志”统一于“情”的范畴之中的,形成了完整的“情”本质体系。汤显祖在文艺创作论、艺术功能论和《牡丹亭》艺术形象塑造等美学相关问题上均反映出儒家中和的美学理想以及“情”“志”统一的“情”本质论立场。  相似文献   

15.
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曾创作二百多首咏物诗。甲午战争前写的咏物诗着重揭露晚清社会的假丑恶,歌颂真善美,抒发爱惜人才之情;乙未内渡后的咏物诗着重抒写爱国反帝之志和念台思乡之情,风格悲壮感人。丘诗之所以取得成绩,主要原因在于他继承了我国历代优秀咏物诗的传统,注重真实地反映现实和诗人的自我感受以及诗人不断追求进步、完善自我人品。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两课”互动式教学中的四大共鸣效应——乐情、融情、冶情扣导情效应,对于优化“两课”教学效果,提高“两课”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发挥乐情效应是优化“两课”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发挥融情效应是优化“两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发挥冶情效应是优化“两课”教学效果的重点;发挥导情效应是优化“两课”教学效果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宋代女性词展示了宋代女性的真实情感,在内容上主要抒写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送别怀远之情.在宋代特有的背景下还抒写了她们的思乡之情和忧国之忍.因而她们的作品呈现出了纯真、意境、崇高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彰显丰厚意蕴,并常与人之“性”关联,同时不失“理”之调适。先秦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注重于以性说情,或以情释性,主张性、情一体;同时又主张以理调情、节情、制情,或以礼挈情、导情,而“礼也者,理也”。孔子“仁”学兼性与情,以孝弟(悌)的自然亲情为始,推己及人而泛爱众;主张以知利仁、因情以礼,以礼挈情。孟子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说仁义礼智四端性善,“心统性情”,四端之性亦为四端之情,并以之为人之“大体”;主张反求诸己求放心,理义调情,立“大体”之德以控制“小体”之情欲。荀子认为情不可免,从人的自然情感说性;主张以理节情,使情中理、中流,并主张化性起伪,称情而立文,以通“理”之礼养情、饰情、导情、兼情。先秦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有关性、情、理的思想构成儒家伦理中性情论与理情说的源初型态,其后儒学家大多专注于性、情、理阐释及其关系探究,由此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学术脉路,通情达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格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19.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一期《云南古代诗歌概述》一文有两处提到南诏诗《思乡作》是“杨布燮”所写,该文既认为“此诗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又说“《全唐诗》署为杨布燮所作”(着重号乃引者所加)查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版《全唐诗》,有关此诗的记载只有两处:一为二十二册8962页,在段义宗名下,题为《思乡》的佚句是“悬心  相似文献   

20.
龙夫 《21世纪》2010,(9):64-64
在世界各地炎黄子孙聚居的闹市区,从住宅、商店、餐馆到社团会馆、牌坊祠亭,到处都可见到中国特有的传统汉字楹联。它继承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特色,表达了海外华人对故国桑梓的思乡情怀和中外友好之情。这里特选录海外中餐馆和会馆中较具特色的佳联,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