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斋 《山西老年》2011,(1):22-22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国外交的友好使者。日本的历史文献记载,武则天在公元685年曾经送给平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张毛皮作为国礼。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考证后认为,这两只白熊就是熊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熊猫外交。1941年,宋美龄为了感谢美国帮助中国灾民,也曾送给美国一对大熊猫。  相似文献   

2.
徐虹 《今日南国》2009,(8):35-35
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印象中的中国不应该仅仅是茉莉花和中国龙,中国功夫和熊猫,中国制造与北京奥运。迅猛崛起的中国需要认知世界,世界更需要了解活力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初叶的英国文坛上,深受法国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影响、较为"先锋"的贝内特在其小说创作中引进了一些道德上敏感的主题,这使他同较为传统的英国公众发生了冲突。在贝内特看来,忠于艺术还是向公众妥协是作一个艺术家还是仅仅当一个讲故事者的大问题,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对公众作了很大的妥协。本文拟结合法国文学对英国文坛和社会的影响对这时期贝内特的小说创作作一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4.
资讯ABC     
《老友》2011,(7)
中国电影能否向熊猫阿宝学点功夫卷土重来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2》中,熊猫阿宝虽然依然长着绿眼睛,却充满了中国人的情感。它吃着面条和包子长大,在绝美的中国山水中嬉戏,他和鸭子养父之间也洋溢着地道的中国式亲情。这一切使得这部  相似文献   

5.
1997年7月1日,一段特殊的历史已在香港结束,“香港过渡期”在这一天告一段落,香港主权回归于中国。从1982年秋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来华,揭开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谈判的序幕,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风风雨雨的15年中,香港的前途一直是中国、英国、香港三方面舆论关注的热点,这其中,英国公众是如何看待他们心目中“最后的殖民地”的回归、他们以什么心态来对待这段历史呢?本文从英国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一些文章追寻英国舆论变化的轨迹,从一个侧面表明:昔日的大英帝国雄风已去,“流水落花春去也!”  相似文献   

6.
由于伦理道德是针对普通公众的社会规范,要使普通公众都能自觉地遵守它,就必须使普通公众能了解、认同它,伦理道德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教育方式与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凡是有效的伦理道德传播都充分地运用了文艺及其它载体,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凑故。21世纪的中国高校道德建设理应汲取人类数千年历之中形成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文艺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语言文化因素是造成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但由于缺乏影响程度这一重要指标,批判性思维能力差异评估的客观性和改进措施的针对性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采用沃森-格拉泽批判性思维评价,用中英文两种版本的问卷对100名英国某大学的中国学生与英国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比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英文问卷测试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英国学生低15%,而采用汉语问卷测试只低9%。这表明语言因素引起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占40%,因此,研究对客观评估和培养及提高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杨国栋 《社区》2014,(18):4-4
小学生写生,兰博基尼、法拉利开进校园当“道具”,近日,这·幕就发生在成都某学校小学部校园内。原来,这是该校跟成都某俱乐部一起合办的公益活动一一百名学子画熊猫。100名小学生集体创作极速熊猫主题画,提倡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爱艺术、爱熊猫。据称,作品将在儿童节前后展出,以募集熊猫保护基金。(人民网5月20日)  相似文献   

9.
随着《功夫熊猫》动画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文化元素在动画中的应用,本文试着对影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进行分析,从而探讨美国动画中的中国元素,让国内动画创作者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春天,成都的中国大熊猫基地来了五位外国小朋友,他们的国籍分别是西班牙、瑞典、新加坡、英国、日本。这五位外国小朋友来自新加坡国际联合学院,年龄都是十六七岁。共同的兴趣——喜欢大熊猫,使他们结伴来到中国。打工赚钱看熊猫五位外国小朋友在校期间经常登陆相关网站,了解中国大熊猫的情况。为了能亲眼看一看大熊猫,他们决定打工赚钱前往中国。从新加坡往返成都所需交通费、食宿费等大约25000元人民币,这对五位外国小朋友来说不  相似文献   

11.
公众共用物起源于古罗马法,其在英美法系国家之英国得到专门化规定。英国公众共用物法律不仅对其共用物进行明确定义,并构建公众共用物进入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公众进入共用物的权利。这种公众进入权不仅是一种法律权利,更是一种习惯权利,是公众共同使用的权利。英国公众共用物进入法律制度启发我国公众共用物法治构建应突破传统私法的规制,在构建使用制度时应符合我国现实需求与法律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有效缓解公众共用物悲剧的发生,保障公众的使用权利。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对弘扬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上海数学教学模式”正是“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重要典范。“上海数学教学模式”的精髓是掌握教学法,其表征则是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采用程序教学法、因材施教及灵活变通。英国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及教研模式等三个方面。“上海数学教学模式”对英国数学教育的影响包括:大幅度提升了英国数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深刻改变了英国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范式,广泛激发了英国对中国式数学教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好莱坞梦工厂拍摄的《功夫熊猫》上映后,掀起不小波澜,其中,中国文化元素的大规模展示,及其与美国文化元素的融合,经过梦工厂的艺术再现,达到了水火碰撞的视听效果,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共融和相通,具有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赫德与中国     
赫德是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是人情之常。同时,他在中国工作长达52个年头,对中国文化造诣颇高,对中国也很有感情,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高度赞扬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并且预言中国必将昌盛强大。可以说与他的效忠英国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我们消失的手工业要去日本寻找档案,我们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符号要去梦工厂强化记忆……亲爱的熊猫,请你告诉我:是世界越来越中国,还是中国越来越国际?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行政法与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没有多大的延续性。相比较而言,英国行政法有着其引以为荣的绵延数世纪的历史,其重心在于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中国行政法的结构与英国行政法的结构截然不同。在中国的行政诉讼制度中,就司法审查的范围而言:首先,抽象行政行为不受司法审查;其次,内部行政行为不受司法审查;再者,《行政诉讼法》只授权对某些类型的具体行政行为案件进行司法审查。就行政行为的审查理由或标准而言,中国法律的有关规定要比英国或香港的较为有限。但就一方面而言,中国法律提供的审查空间和力度似乎比英国或香港更为宽泛,这便是对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的审查。  相似文献   

17.
1956年“克洛马事件”的发生引发中国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关于南沙群岛主权问题的连锁反应。以英国驻东南亚总专员公署为代表的一些英国机构,以英属北婆罗洲与中国南沙群岛南威岛、安波沙洲有“历史”和现实联系为依据,希望英国政府对这些依据的支撑力做出评估,其潜在目的是想借此推动英国对两岛礁提出“权利”主张。英国外交部相关机构通过研究有关南海问题的历史文献,确认英国对上述两岛礁“权利”主张证据的支撑力较弱,决定不介入这一争端。同时,英国外交官员发现,英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南海问题的记载为中国关于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证据,不得不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尽管在冷战背景下,英国不希望中国政府控制南沙群岛,但在自己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大为削弱的情形下,其对南海问题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似文献   

18.
于曰良 《金陵瞭望》2008,(24):92-94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随即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年初,英国记者田伯烈多方搜集资料,率先写出内容翔实的长篇报道,先后在中国、美国、英国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报道南京大屠杀的大型史料集,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今年是田伯烈中英文版本发表70周年,特撰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众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史学资源与实践活动,有自身的探索过程.当然,受到了美国公共史学学科建设思维的影响.这个探索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中国通俗史学、应用史学与美国公共史学的并立,以“大众史学”替代“通俗史学”,按“公共史学”模式建设中国的“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建设名实相符的中国公众史学.中国公众史学学科的形成,是典型的立足中土、借鉴西洋.中国公众史学是中国物种,不是外来的,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伦理道德是针对普通公众的社会规范 ,要使普通公众都能自觉地遵守它 ,就必须使普通公众能了解、认同它 ,伦理道德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教育方式与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 ,凡是有效的伦理道德传播都充分地运用了文艺及其它载体 ,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凑效。 2 1世纪的中国高校道德建设理应汲取人类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 ,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文艺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