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清朝廷却决定"乘胜议和"。这样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清廷财政弱不能支的状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场“海防”与“塞防”的激烈争论,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中法战争爆发,大约历经十年之久。左宗棠是这场辩论中塞防派的重要人物。左宗棠何以坚持“塞防论”?是否偏废海防?塞防论及其实践在近代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拟阐述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前的中法战争,由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实行投降妥协政策,结果铸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历史大错。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之事。在中法战争中,中国除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谅山等战役不败外,我们认为台湾保卫战也是基本不败的。台湾保卫战在中法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战的胜利,对整个中法战争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六月廿三日,中法战争刚结束,清政府就宣布对台湾沪尾通商委员李彤恩“著即驱逐回籍,不准逗留台湾”的处分决定。这是错把功臣当罪人的历史冤案,是完全错误的处分决定。从历史文献中得知,李彤恩在中法战争期间,献策出力,保卫了沪尾和台湾,建立了不朽的战功。更为可贵的是,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中法战争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在清政府对法宣战前后他的表现有没有区别,清政府对法国最后妥协签约过程中李鸿章应负的责任等问题。本文拟对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具体表现做一番考察,以明是非,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批评。  相似文献   

6.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犯越南之余意图谋求控制台湾,清政府通过“援台”予以回击。《申报》在此期间大量报道台湾战事,旗帜鲜明地支持清政府对台的援助政策,井且针砭时弊,指出援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申报》通过舆论的方式,声援了台湾的抗法斗争,充分反映出了近代因人对台湾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亦是近代清朝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过的胜利),但是最终仍是以清政府屈辱妥协议和签约为结局。故历来史著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并指责清廷议和是卖国投降云云。笔者认为,综合当时的军事战略与战场局势、国际政治外交与清朝内外形势进行客观辩证地认真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是出于主观激愤情绪的“不败而败”和“不胜而胜”了。  相似文献   

8.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一八五六年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同陈玉成等人共同挽救危局。他六解京围,英勇机智地奇袭杭州而破江南大营,打退了湘军和江南、江北大营的进攻,使曾国藩“心已用烂,胆已惊碎”,从而一度稳定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战局。他乘胜东进,所向披靡,建设苏福省,开辟江浙根据地,有力地支持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他两次进军上海,多次把外国侵略军打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以致不敢“见仗”,“战则即败”。这些就是李秀成被俘以前的主要实践。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对朝鲜移民的政策——以怀柔与同化政策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威兼施”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惯用的统治方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多施用。清朝继承历代封建王朝的治边经验,执行了一条比较明确的基本方针,这就是“恩威兼施”和“因俗而治”。对于朝鲜移民(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朝鲜族的前身。本文所涉及的时间范围乃为清后期,因为当时加入中国国籍者尚属少数,故本文仍沿用朝鲜移民一词),清政府实行怀柔与同化政策。这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朝鲜移民所实施的基本政策之一,却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这一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甲午威海之战,是决定整个中日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战.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占领了威海卫,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蒙受了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一战役中国军队战败的原因,无疑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但对其具体表现认识却不尽一致.有的论者认为是北洋海军实行的消极防御方针的结果,也有的论者认为是威海陆路防守不力所致.笔者不揣冒昧,也谈点自己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近代对外贸易,启端于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即本省的开埠通商,约迟于沿海地区半个世纪。因此,云南近代对外贸易,起于1889年蒙自开关,到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共计六十一年时间。 中法战争,本身就是由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时期的法国,企图自越南入侵,在南中国建立其势力范围的产物。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法国居然实现了在云南开埠通商的要求。根据1887年《中法续仪商务专条》规定,蒙自关于1889年8月首先正式开埠。此后,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近代史上,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活动.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了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福建水师惨遭失败.新版《辞海》以为:当法国军舰侵入马尾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秉承李鸿章主和旨意,对法舰既不阻止,又不戒备,致使福建水师遭受袭击,损失惨重(参见“何如璋”条及“马尾之役”条).以上说法不符合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国库空虚 ,财权分散 ,内债难筹 ,国防经费长期不足 ,强敌入侵 ,不得不向伺机而动之外国资本援例举债应战。债权银行 (洋行 )追求高额利润 ,英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在华利益考虑 ,积极支持了本国银行的放贷活动 ,各有所图。列强在中法战争期间贷款权的争夺 ,掀起了 19世纪 80年代帝国主义争夺中国借款权的高潮。中法战争外债对抗法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方的举债活动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实业外债 ,就债务方而言 ,中法战争期间所借外债应予以相当程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1884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正义的援越抗法的民族自卫战争,是“吾国第一次与外人宣战”,也是中国海防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战争。它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洋务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二者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中法战争前前后后二年,经历了大小十数次战役。史学界多认为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而结束。事实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的政策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初,清政府基于对它的认识,对之采取了消极限制的政策,其表现是“会匪区别”、“惩首解从”、“改拳为团”等。在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尖锐的情势下,清政府出于对义和团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恐惧,对义和团的方针一直在武力镇压和“以民制夷”之间摇摆,这从客观上对义和团运动的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陆的统一政权。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复明斗争,未能取得胜利,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立足之地,转而收复台湾却取得了成功,但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孤臣自居。其子郑经主政后期,开始图谋偏安割据,终被清政府收复。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清政府曾两次聘请洋人担任中国军队的统将,而这种聘请活动又都是在内忧或外患严重之际进行的,由受聘洋将统带的军队既加速了太平军的失败,又推动了清军的近代化。但教训亦是深刻的,即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8.
中法战争前,法国殖民者向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发出了挑战。为了便于交涉,晚清政府尝试运用国际法来论证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这反而使清廷陷入有理难辩的话语困境。文章结合权力话语理论,从话语霸权和主体认同两个方面来分析晚清政府的国际话语权困境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1884年8月23日,法国海军孤拔舰队在闽江击沉了中国福建水师战舰,轰毁了马尾造船厂后,清政府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于8月26日下令正式对法宣战,中法战争由是全面爆发。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主要是:海面防守,陆地进攻。在陆路战场,清军分东西两路出关,  相似文献   

20.
中法战争是晚清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尽管最后是不败而败,但通过这场战争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尊严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左宗棠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向清政府上奏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其影响非常深远。其中关于《中法新约》的认识,关于海防建设的设想,关于台湾建省的看法一直影响到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