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贵利 《城市》2016,(12):11-15
笔者对北京房山区、 大兴区和通州区以及天津东丽区、 蓟州区和中北镇的新型城镇化情况进行调研和对比研究.针对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 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农村宅基地制度、 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 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5个方面进行评估,得出北京、 天津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存在的不足与可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马林靖  陈岩 《城市》2017,(12):29-38
笔者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及金融支持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分别使用35个三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基于天津1999年~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两个系统的协整关系、因果关系和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天津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是金融支持的单方面Granger原因,后者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前者;金融支持系统中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金融支持效率;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中对金融支持需求最为迫切的因素是社会保障.从综合指数看,二者联动发展的协调程度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正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天津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对天津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背景与内涵(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和城镇化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士雯  赵艳华  国福旺 《城市》2016,(10):22-25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成为我国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及讨论的关键议题.笔者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入手,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总结和阐述,从规划引领、发展模式、产业培育、空间布局、多目标联动和市场化运作6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天津特色小镇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雷小波  郑培 《职业》2017,(1):118-119
一、新型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推手 1.新型城镇化 我国在2000年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正式使用"城镇化"一词."城镇化"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城乡协调,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其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核心,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所涵括的重视、尊重、关心、爱护人的核心是先进人类文化的组成。人文作为"重视人的文化"这一属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文视阈给予探讨。  相似文献   

7.
袁帅  孙媛 《城市》2016,(11):48-51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创新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新形势下,伴随新型城镇化深层次矛盾的不断显现,滨海新区进行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笔者针对滨海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提出了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 构建社会治理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产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城镇空间的持续拓展和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在新的形势下,"产城融合"成为了我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解析"产城融合"的内涵,然后结合西宁市"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案例,探讨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社区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孟兆阳  吴娟  刘爱华 《城市》2013,(9):72-76
一、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得与失(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升到52.57%(见图1)。我国的城镇化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后,随着城镇化率过半,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正如国内相关学者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10.
王腾飞  吴昊天 《城市》2016,(10):13-17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内典型的快速城镇化地区,近年来先后通过楼房化、示范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形式积极探索推进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开辟了农村建设用地重新整合、流转和集约利用的新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城镇建设过多依赖“土地财政”、建设方式单一以及后期保障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在村庄建设差异化引导、产业服务均衡配置及特色资源活化利用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及应对策略,并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新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 劣势、 机遇和挑战,并从以人为本、 展现新疆特色、 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方面对新疆新型城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雷鸣  石森昌  雷盯函 《城市》2016,(3):38-42
天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上保持较协调的状况.主要问题是社会发展指数增长相对较慢;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有待加强;经济效率水平提升较慢制约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北部区域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2月初,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是在河南省政府近年探索提出的"两不三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基础上提出的,其根本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的提出和我国首个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的新趋势。包括洁净空气、环保制度等在内的生态型公共产品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供给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决定着城镇的生态化水平。因此,本文拟从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型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供给内容、方式及瓶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市场化、供给资金专门化、供给体制健全化的"四化"策略,力图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现在提的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被称为"新四化",并冠以"新型"二字,那么,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哪里?有何新内涵?有什么值得期待的新亮点?本文在此作一次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王梦丹  付云鹏 《城市》2018,(1):43-48
以人口城镇化、 经济城镇化、 社会城镇化、 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假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六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得出2000年~2015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因素分为四个主成分,结果表明人口、 经济、 社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至关重要,并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四个主成分的值与城镇化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化率的提高离不开各个指标的发展,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7.
张宁月 《城市》2018,(4):14-21
笔者基于我国以及天津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IU比、NU比两种定量指标,分别对我国以及天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进行实际度量,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小结提出未来天津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孟颖  周长林  沈锐 《城市》2015,(12):24-28
从我国近年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县级单元已经成为新增城镇人口的重点空间,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区域发展差异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其城镇化道路不能过度依赖大城市的集聚吸纳能力,而是需要形成多点支撑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笔者以宁夏为例,分析县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县城在西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以集聚为核心动力,突出"以人为本"、生态底线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资讯     
雅安地震重建将推进新型城镇化针对"4·20"芦山地震,机构分析称,雅安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比仅为0.07%左右,此次地震的严重程度小于2008年汶川地震,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宏观经济将延续前期运行逻辑。此外,除少数公司略有损失外,绝大部分川籍上市公司均通过公告"报平安"。机构提出,"新型城镇化"有望成为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重建工作很可能成为"新型城镇化"最理想的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就必须考虑到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问题,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关注农民的心理建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农民心理的影响,分析当前的农民心理冲突产生原因,提出新型城镇化心理建设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