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5,(1):157-158
从严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党法同国法的关系进行了新阐释,肯定了加强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显示出以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党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决定》明确了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责,同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从政治决断的高度,理顺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成为新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已经把"法治"提升到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的战略高度,管党治党的"从严"必须"从法",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只要坚持走法治之路,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厘清法纪关系,健全党内法规,强化执纪问责,提高法规的执行力,就一定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成效斐然,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得以坚持和发展,法规体系构建取得重大进展,制度约束更趋刚性,制度执行更加有力。成就的取得是新一届党中央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坚持以上率下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的结果。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高度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全党的积极性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净化政治生态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语境下坚持党的领导,要以改善党的领导为前提。在平行场域里从严治党要求党内法规建设要坚持"国法"的形式合理性标准,严守国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底线,创设高于法律的党内义务;在纵向场域中落实依法执政,应保障宪法规范效力与实效统一,从宪法诉讼和程序视角创新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5.
依规治党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党内法规建设的内核是党内法规文化建设,其决定着整个党内法规建设的方向和品质;党内法规建设是党内法规制度和党内法规文化共同成长的过程。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文化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6.
制度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法治理念融入管党治党实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路径。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制度治党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发展性,针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宏观设计,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和衔接,党内法规的科学制定,党内法规的与时俱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及论述,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思想体系。坚持制度治党,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思想,全方位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推进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新时期进行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二字,要从在主体上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从内容上全面涵盖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从依据上严明党的纪律,坚持党内法规和宪法法律相结合,从时间上经常抓、反复抓,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从方式方法上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并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五个方面来进行解读。全面从严治党,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依法依规管党治党;要坚持不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8.
9.
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对其进行党内法规学研究需要遵循党章文本蕴含的历史规律和重视党的各级各类组织运行的实践环境,追求理论逻辑、规范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法规文本与制度实践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包括“集中有效执行党内民主、统一全党思想行动”和“民主有效制约集中、激发全党创造活力”两重理论基础,其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关于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论,在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中则发展为对党内民主正当性与集中领导有效性双重追求的实践逻辑。为此,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体系中的内涵逻辑展现为侧重实现民主正当性的设立规范、实现组织运行有效性的活动规范和实现监督制约的保障规范,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党的组织法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的国家治理模式需要彻底完成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建成法治国家。这是我国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顺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基础变化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伟大变革。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的革命,首先要锁定重点领域,加快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打造法治政府,以此撬动法治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革命。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民主和法治实现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定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确保程序公正是我国司法界近几年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最多、感受最深的一个话题。正值我国现行宪法实施 2 0周年之际 ,在司法工作中落实程序公正的理念和法律规定 ,实质上是贯彻我国宪法原则的重要体现。程序公正的法律概念在西方被称为正当法律程序。曾担任英国上诉法院院长的丹宁在《法律的政治程序》一书的前言部分有一段精彩的表述 :“我所说的经‘法律的正当程序’,系指法律为了保持日常司法工作的纯洁性而认可的各种方法 :促使审判和调查公正地进行 ,逮捕和搜查适当地采用 ,法律救济顺利地取得 ,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延误等等。我所说…  相似文献   

12.
王昕 《理论界》2005,(11):81-8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它具备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了解和明确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对于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拘束力和强制力。我国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同时在第五条第2款中规定,“一切法律、行政…  相似文献   

13.
14.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成为理解法治中国的一把钥匙。关于党内法规的定性,诸多的理论争议都忽略或屏蔽了它生成的现实场域。在法政治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制体制与政党制度以及交涉其间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交融,构成了理解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实践场域和理论背景。在法治中国语境下,只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实现了有机衔接与协调一致,才能保障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有一套稳定持久、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来规范、约束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东岳论丛》2016,(8):170-176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从历史视角看,全面依法治国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所蕴含的法治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所蕴含的法治精神,根植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客观存在的反映,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各利益主体在利益诉求规则上的内心约定,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因此也是衡量四个全面战略实施之得当与否的内在尺度。作为价值追求,这一法治精神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高度契合,因而必然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遵循法治逻辑、遵循法治精神这个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环境法学研究难以为我国新型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指引,而法律经济学所使用的"效率"概念、"经济人"假设、"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科斯定理"理论等都为环境法学的研究提供了观察与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从而为我国新型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更好地实现党的根本宗旨,更好地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对于我党能不能经得起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更好地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我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1、积极做群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党的光辉传统我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中国各族…  相似文献   

20.
作为市场经济法之重器,公司法引领着社会微观主体的有序发展。其中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处理公司股东与公司董事等利益相关者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法的缘起角度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发轫于英国Foss v.Har-bottle规则,该规则奠定了英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后深受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公司法的推崇与鉴借。2005年我国公司法作第二次修订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才有了制定法上的确定说明,但其制度问题日益凸显,2014年公司法作第三次修改,有关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相关法律条款并未作出相应修订或增设。这就要求我们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研究上还需继续跟进,在司法实践领域还得不断拓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