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新涛 《城市》2011,(7):59-62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特大城市集聚功能的日渐强化,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提出加快特大城市的有机疏散,但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在特大城市内部地域空间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在快速交通技术成熟的情况下,通过陕速交通引导特大城市进行人口、产业和功能的有机疏散,可以有效地促进特大城市要素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承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三、区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工业化的演进过程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表现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刘重 《城市》2014,(5):18-21
正一、京津产业结构变动主要特征与产业发展互补性(一)京津产业变动结构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前,北京产业结构是以制造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发展迅速。1952年~1978年间北京产业导向是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在城内特别是在郊  相似文献   

4.
在经典城乡"推—拉"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城市之间的"推—拉"模型,对中国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关键因素是城市拉力和推力之间的"推拉差",只要特大城市"推拉差"值为正,人口向特大城市流动的现象仍旧会持续,在特大城市人口容纳量有限的前提下,政府调控是必要的。政府在人口调控政策制定时应该注重人口流动的内在规律,从人口流动的根源入手,在调控时一方面应该利用产业转移等措施来降低特大城市拉力,而非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提高推力;另一方面应该提高特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拉力,以实现分流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滇中城市群产业目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思  赵健霞 《城市》2012,(5):24-26
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由单一发展转向城市群的区域性发展,但是城市群的发展也要重视局部发展,注重城市群内每个城市的发展,确立合适的产业结构目标,而不是以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结构目标为指导.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外产业结构研究的内容丰富,但是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不一样,所以产业目标结构要适应地方的经济发展.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前提下,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刘名瑞  黄鼎曦 《城市》2011,(8):13-18
进入21世纪以来,开拓新区、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特大城市普遍采取的空间发展战略。新区建设可以疏解旧城的人口和基础设施压力,防止城市摊大饼式蔓延发展,培养新的产业增长极,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那么在十多年来的跨越式空间拓展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如何重新确定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提升传统中心区的人居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7.
查婷俊 《城市观察》2021,72(2):21-36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互补机制,对于寻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产业升级的驱动力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根据测算的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产业升级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其次通过对比粤港澳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的结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产业优势互补作为区域内部的产业升级驱动力,最后,利用动态集聚指数的实证分析,具体研究了2009—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从实证结果看,尽管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集聚情况都经历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但从产业结构相似度的角度看,这些城市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可以进一步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明斗  代洋洋 《城市》2022,(2):29-41
笔者运用功效函数法和熵值法对24个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度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实证检验适配度的经济发展效应.结果表明:2010年—2019年,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适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升,但大部分资源枯竭城市的适配度仍然较低.在空间分布上,秦岭—淮河线南部地区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  相似文献   

9.
沈艳兵 《城市》2014,(8):38-41
正我国开发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系列不断深入和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开发区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和升级。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开始的大量招商引资,到目前有选择的招商引资,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大都呈现出  相似文献   

1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严控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因而拥有相当的人口规模、较强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综合服务能力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入手,对其经济、社会功能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基础、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三方面构建了评价地区性中心城市的三级指标体系和中心性指数,并提出了相关的城市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