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兵  刘茂国 《城市》2007,(7):25-26
一、城市群是当前区域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 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形下,在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城市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下,城市化发展高级阶段的产物.城市群成为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依托,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节点区域.充分发挥城市群的作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取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将城市群发展作为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2.
阎金明 《城市》2003,(5):21-23
一、国际大都市带的产生和发展 大都市带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提出,主要是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的、多层次的城市群,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其实质是由一组不同等级城市所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大都市带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聚集效应等因素导致的产业、资源与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达是大都市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胡彬  王媛媛  仲崇阳 《城市观察》2021,74(4):145-156
江南地区的城市发展构成了江南文化兴起、演进与繁荣的历史动力,并且后者的影响力因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形成而不断扩大.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以文化品质彰显城市个性的总体导向下,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在应对竞争中需注重大都市战略空间迭代中的文化作用,在"地方空间"的层面依托根植性的文化创新助推内生增长,以此增强在"流动空间"运行体系中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意味着,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将面临文化发展与区域路径的深度融合趋势.江南文化的创新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区域—国家"的多层次品牌塑造能力,特别是从文化创造力到文化凝聚力的提升过程,涉及长三角城市群协同治理的深层次推进问题.因此,以江南文化为基底的文化品牌建设,应被视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发展与创新、区域软实力基础设施建构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4.
世博会是全人类科技、文化、文明盛会的“重大事件”,在世博会结束后的特定时段内对举办城市、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与作用,尤其对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意义深远。从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的空间影响层面看,主要表现为长三角区域的同城化效应,基于区域共同利益的驱动,各相邻城市之间将通过后世博区域联动的扩散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等各种作用的持续影响,不断加强、加速和深化区域一体化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同质”或“同城”局面。因此,长三角区域应以后世博效应为契机,逐步推动同城化效应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扩散。  相似文献   

5.
孟祥林 《城市》2013,(8):6-14
一、"京西城市群"发展状况分析(一)京西城市群区域分化图1展示了"三Q+三C"模式下"京西城市群"的发展构架,"三Q+三C"即"三城市群+三城市带",这是对"环京津地区"未来城市发展进行"京津冀城市一体化"的一种新设计思路。"三城市带"即由首都主城区向外逐渐构建第一城市带、第二城市带和第  相似文献   

6.
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作为城际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主要基础设施,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以区域轨道交通客运车流组织联系为切入点,从中心性、脆弱度、子群分布、通达性格局四个方面出发,对成渝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和演化进行了认知。结果表明:一、中心性,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达到历史最低值,网络化空间格局初步显现,城市资源控制力分层明显;二、脆弱度,轨道交通网络脆弱度各时期不稳定起伏,至2014年,网络稳定性达到最强;三、子群分布,不同时期的轨道交通网络城市子群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已初步形成成德绵乐城市带、渝东南和重庆大都市区三大紧密联系的城市子群;四、通达性格局,网络连通性能、扩展潜力和整体交通可达性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可达性居首位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荣昌—内江—资阳—重庆主城—潼南"的动态演化过程;五、阶段划分,成渝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可分为稳步建设、完善优化、扩展延伸和网络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以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都市圈中,中心城市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但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容易在"虹吸效应"影响下向中心城市集聚,从而失去发展机会。如何保存非中心城市的实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目前阶段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东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埼玉县为例,分析在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埼玉县如何从中获得机遇,进而通过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取得长久稳定发展,实现非中心城市地位逆袭,最终为国内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粤港澳大湾区内阻碍要素流动聚集和产业关联互动的城市边界广泛存在,不仅有"一国两制"下的关境阻碍,也有珠三角9城市间的行政分割和地方利益竞争。区域协同发展则需要从"去边界化"着手,本文尝试从空间协同关系的边界效应视角,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边境增长潜力和"去边界化"空间协同模式,以期获得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中,对国际大都市要追求什么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一是每年一度的城市竞争力排序,把城市"硬实力"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对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认识,还缺乏"文化精神"的意识,缺乏对"文化精神"境界的追求。国际大都市应追求什么?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本文认为,文化精神是国际大都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精神是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自筹办和举办以来,已经产生多方面的重大影响,“世博后”仍将持续发挥其后续效应。在全面梳理世博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基础上,迫切需要系统分析世博资源后续利用的方式和途径,广泛挖掘世博科技成果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应用领域,努力寻找延续和放大世博后续效应的主要抓手,以全面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战略进程,初步构建全球城市的功能体系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