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还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提出过在今后五年内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任务。十余年过去了,尽管党和政府为反腐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严峻的现实表明,治理腐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的存在原因和治理对策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 1 从历史上看,在人类的阶级社会中,腐败现象是从没有间断过的社会现象,剥削阶级的统治政权在腐败中衰弱和灭亡也是屡见不鲜的。在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但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某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相当严重,症结在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未予足够重视,制约苍白无力,以至失控,导致滋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对此的治本之策在于创新与强化权力制约及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腐败现象虽然仍在滋生蔓延,反腐败斗争形势虽然仍很严峻,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决心是坚定的。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有一支主流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有不断完善健全的体制和迅速发展的经济,党在惩腐倡廉,遏制权力腐败的斗争中,是有可为的,也是为而有效的。笔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要遏制权力腐败之蔓延,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执政初期,曾经发生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对此,党领导开展了坚决的反腐败斗争,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滋生蔓延。中共执政初期反腐败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关于反腐败对策的设想王敏“廉政”和“腐败”,一直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外皆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尽管党中央一直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多年来,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反腐败已为...  相似文献   

6.
腐败,是导致人亡政息的瘟疫。“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因此,我们党一向重视反腐败和适时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就抓了反腐败,但时处艰苦创业,官兵一致,少见腐败。建国后,百业初兴,腐败也渐滋生,反腐败力度随之加大,惩处腐败亦“施重典”。50年代初,“三反”“五反”时,就严惩了党的高级干部、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严惩腐败,则廉风大兴。虽近三年灾害,“两霸”施压,但年轻的共和国仍能予以战胜。关键在于为政廉而民无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但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7.
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也面临着腐败的严峻形势。反腐败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由石柏林教授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果、湖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监督机制的法治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下监督机制与反腐败斗争研究》一书(以下简称《模式》,是新时期如何完善、强化监督机制、有效地遏制腐败的一部力作。这是一本选题好,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颇有见地的一本专著。是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监督机制与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也面临着腐败的严峻形势。反腐败的成效如何 ,直接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 ,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由石柏林教授撰写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成果、湖南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监督机制的法治模式———社会主义制度下监督机制与反腐败斗争研究》一书 (以下简称《模式》) ,是新时期如何完善、强化监督机制、有效地遏制腐败的一部力作。这是一本选题好 ,内容丰富、视野开阔、颇有见地的一本专著。是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监督机制与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探索的结…  相似文献   

9.
反腐败难点试析姜良相孙玉芳一、反腐败难,就在于自觉革命是艰难的,这是世界观上的制约因素一个国家或政党作为一个社会机体,由于种种的复杂原因,其中滋生着腐败因素,从而构成侵蚀和危害健康机体的腐败成分。从党和国家机体中的“健康成分”与“腐败成分”的比重看,...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大业,这是邓小平的一个基本思路。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由来以久。就我国而言,自80年代开始,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在我们党内,对腐败现象可能造成的危害,认识并不是一致的。一些人仅把腐败当作一般问题对待,甚至担心搞反腐败会阻碍改革开放。面对不同的看法,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率先将反腐败斗争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1982年4月,在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相似文献   

11.
时下,没有任何一个问题象腐败现象一样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腐败,这个在健康的社会机体里滋生并蔓延的“政治之癌”,正吞噬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腐蚀着我们的人民的心灵,已经成为阻碍转型社会良性发展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一般民众均对此表示出莫大的忧虑。越来越多的分析和对策之论频频见诸报章杂志,但似乎并未显示出其应有的效用。甚或相反,腐败现象在程度和规模上变得较以往更为严重,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似乎产生了一个吊诡的现象:腐败与反腐败成为共生的东西,——反击弥坚,腐败弥深。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反腐败策略和运行机制本身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法学家们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段论述,精辟地指出教育、法制、监督、改革这四项措施都是反对腐败的治本之策,对反腐败斗争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反对腐败最根本的手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针对的是腐败行为的主体,是正确引导人n1的合理需要、遏制不健康心理…  相似文献   

13.
反腐败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一项带有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是关系党生死存亡,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件大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打击和遏制腐败现象,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必须从严治党.如果治党不严,必然导致腐败滋生蔓延.从严治党,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时下,新一轮的廉政风暴席卷神洲大地,党心民情为之振奋!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同志对反腐败的形势不怎么乐观,甚至认为腐败根深蒂固,问题积重难返,反与不反希望不大。本文拟就有些同志对反腐败信心不足的几点成因谈点看法。一是认为腐败的直接病因是市场经济,由此感到腐败之风无法根治。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两者之间是划上等号。于是,有些同志就把腐败现象统统记在市场经济的帐上。认为消极腐败的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所诱发的“一切向钱看”,导致拜金主义…  相似文献   

15.
论遏制腐败的法制功能李建明腐败现象令人担忧和痛恨,反腐败斗争令人关注。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没有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是不可能奏效的。但是,法制手段在反腐败斗争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用法制手段遏制腐败现象,是许多国家的成...  相似文献   

16.
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反腐败的斗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批批腐败分子被惩处。但是,在党内和国家机关中还是存在不少的腐败现象,有些方面还在滋长和蔓延。遏制腐败的关键是加强以法治官和以德治官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江总书记在中纪委第八次会议上强调:“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坚决同已经出现的消级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做斗争,又要努力做好消除产生腐败现象根源的工作。”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他又重申标本兼治的原则,明确提出反腐败的根本措施,即: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同时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才是反腐败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许多腐败现象都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旧的不合理体制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所以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泛滥的势头,只有深化…  相似文献   

18.
腐败现象的根源和消除的对策吕恒瑞,元志贤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党和政府为反腐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腐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就指出:“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反腐败论述及其反腐败的重要思想;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之一是社会某些具体制度或体制的不完善;从制度上看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探索从制度上解决腐败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转轨是引发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导火线,权力腐败是中国社会腐败的病因和中心问题。腐败已呈现广深、多样化、团伙化和高智能手段及由权力范围向社会蔓延发展的趋势。深入反腐败,要加强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健全法制,保证反腐败斗争深入有序地开展;强化监督,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深化改革,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