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备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瞩目.新经济地理模型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而且也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本文在对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述评后,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对中国区域发展的解释,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自艾萨德(Walter Isard)以来,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系统化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上世纪后期分工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社会学的新进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由于区域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分工理论为主线,综合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相关成果的理论体系.其中,分工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区域经济成长的实质,而由分工演进推动的市场网络、科层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发展则是推动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基本力量.在区域经济的短期分析中,由于分工水平给定,区域经济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技术、资本和人力等要素投入,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可以为其提供适宜的分析框架;而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社会学则不仅能为区域经济的长期动态过程分析提供有力的工具,也能够为经济活动的区域根植性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提供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挂牌正式成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和环境学。主要目标是建成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建成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理论、规范和相应的标准;形成创新的体制结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各分支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稳定、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专业研究队伍,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培养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建成以“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为主的历史地理数字信息库和历史地理资料信息中心。历史地…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地理学是空间经济学的新发展,后天条件是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新经济地理学在控制第一自然优势的前提下,认为经济活动的集中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而与外生的自然优势无关。新经济地理学在概念和理论上已经趋于成熟,尤其是在两区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冰山成本形式的设定上。新经济地理学大多数的基础理论都得到了更新,尽管许多新的模型我们通常会得到看似相同的结果。对空间经济问题的研究,现实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理论研究的艰巨性,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需要转移到新的问题上,而不是止步不前。只有这样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的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相似文献   

5.
竺可桢是推动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建制的关键人物。他于1913—1918年在哈佛大学研习地理学和气象学,归国后将哈佛地质学与地理学系的“双名词系科”移植于东南大学地学系,以“科学的地理学”改造传统地理,推动建立中国的新地学。然而地理学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学科的成长,在1925年竺可桢离校后,地质学后来居上,主导了地学系,地理学在人员聘任、经费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都受到束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地理学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治关切支持地理教育,推动中央大学地理学摆脱对历史学、地质学的附丽,寻求独立的学科建制。由于大学系科之争和地理学汇通文理的学科特征,地理系独立后在院属问题上又添波澜。竺可桢及其弟子熟悉欧美地理学的潮流和体制,坚持在理学院下建设独立的地理系,倡导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地学,中央大学地理系于1932年重回理学院。竺可桢对于东南大学地学系和中央大学地理系的学科构建,深刻地影响中国近代大学地理学系的创立和成长。  相似文献   

6.
作为基础科学之一的地理学,在我国长期隶属于文科.成立于1929年的中山大学地理系,归入理科,自此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学新历史和新格局.文章发端于此,阐述地理学在中山大学以学科性质、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各类专题地理研究为标志的一系列学术创新,由此反映地理学岭南学派所具有的博采包容、长于野外考察、为社会服务的务实学术风格,指出其对推动中国地理学前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大贡献,并以此彪炳于中国地理学史册.  相似文献   

7.
侯仁之先生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称为“历史地理学巨擘”,他对我国地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把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发展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开启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之先河、开始了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首都规划建设的比较研究和率先开展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报工作。侯仁之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中的OTT框架即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运输成本的分析框架特征及经典模型的分析,发现尽管新经济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其严重依赖于传统的DCI框架而备受指责.OTT框架的提出则弥补了DCI框架的许多不足,在考虑商品能否有效贸易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可贸易情形下的空闻经济结构问题,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阿罗-德布鲁模型把现实经济地理空间抽象为欧氏空间,均衡存在性证明和不动点定理的证明则需要构造拓扑空间。文章基于该模型构建和证明的空间抽象过程的研究,针对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于该模型的诘难,提出对于该模型的一种崭新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回顾了传统产业区位理论,然后从理论、方法和路径上揭示新经济地理学的形成背景,进而重点分析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区住理论,并对其进行简要述评。认为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问题,其中,关于产业区位的形成和演进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该理论对于指导产业区位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际产业模式从传统的福特主义、丰田主义过渡到温特尔主义,国际分工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文章在对三种产业模式进行论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基于温特尔主义产业模式下的国际分工视角,指出中国制造业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处于一种尴尬地位,并提出寻求出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要掌握和利用国际分工优势转移的规律,就应对其进行机理与模式分析。机理分析包括:1.内在原因分析;2.实现形式分析;3.人力资本国际分工优势分析;4.市场优势分工分析。模式分析,即成本优势转移的各种状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产品内分工取代产品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在影响产品内分工的诸因素中,比较优势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从加工贸易发展的成因入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将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定位于劳动与资源密集,技术密集两个方面,并就西部地区如何发展加工贸易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国际分工的影响,我国成为一个工业品生产与出口大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主要是由经济内部失衡导致的,包括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投资过热等。因而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因素为:我国的消费(C)和投资(I)和储蓄投资差额(SI)。但是如果从中长期来考虑的话,汇率因素无疑也会对外部失衡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既可能带来国际分工的利益,又蕴含着许多风险,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树立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正确认识世界贸易组织,消除特权,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雁行模式”和“价值链分解模式”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的两种主要模式。“价值链分解模式”是笔者的新概括。本文的新观点是,全球雁行模式将成为对区域雁行模式有支配作用的模式;价值链分解模式将成为主导性的国际分工模式,它能使发展中国家得到比“雁行模式”更先进的技术,但它的弊端是,会危及产业安全,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再创新和自主创新,才能趋利避害,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仅表明加工贸易能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并为确定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供理论指导;产业内贸易理论指明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跨国公司理论解释了加工贸易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紧密联系;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建立国家竞争优势是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明确如何开展加工贸易,确定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how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ur has been embodied in the social expectation of women’s roles in urban settings, mainly with respect to married people in contemporary Japan. Especially among Japanese feminist researchers it is much discussed how gender ro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have fettered the behaviour of the Japanese—both men and women. I start my discussion by examin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that seems to be used in different ways by researchers.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ur functions as a “vicious circle” in hindering possibilities for change,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for women to obtain the same primary positions in working life as men and, at the same time, preventing men from enjoying family life as much as women.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从实践上证明我们选择的对外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在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比较利益;2努力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的国际价值;3鼓励生产力要素流动,促进要素的优化配置;4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强我国的比较优势;5加强信息管理,提高外贸经济效益;6加强对外融资的宏观调控,防止发生金融危机;7为建立平等互利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效率分析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社会分工形成的技术效率是经济效率的物质基础,制度因素对其实现有重要影响,分工的技术效率决定潜在剩余控制权,制度因素决定形式剩余控制权,从而构建了以分工为基础,以剩余控制权配置为核心的经济效率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