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2.
体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对身体外表吸引力的关注,体育锻炼常常能增加身体外表吸引力,国外关于外表吸引力的研究表明:(1)外表吸引力判断基本建立在身高、体型、对称性、荷尔蒙性别特征和其他一些具体的体貌线索上;(2)外表吸引力判断包含着进化心理学的意义,是适应环境的结果;(3)外表吸引力的体貌线索与健康有一些关联,女性腰臀比例和体重明显地预测吸引力和健康;(4)"美的即是好的"外表吸引力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4.
老子性别平等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性别观是一种主张男女平等的观点,其平等的形上依据是"道"论.老子性别平等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子通过对"道"的雌性比喻以及对女性品格的推崇,表达了他对女性的尊崇及对女性性别价值的肯定;另一方面,老子通过对雄性所具优势的肯定及其对阴阳等范畴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他对男性社会地位和性别价值的肯定.老子性别平等观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他试图以此纠偏父权文化的缺陷,消除社会的动乱,实现人间的和谐.在现代社会,老子性别平等观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美的三种形态-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中,“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149页),次之是社会美,再次之是艺术美.但在人类的美学观中,社会美学观却是出现得最早的.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认为美既不是主观的"移情"也不是对象的"本有",相反它是人类实践的结果,是"自然人化"的产物,离开人无所谓"美"的存在。美是客观的,此种客观性在于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美也是社会的,这在于美的产生最终决定于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生产实践,因此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但李泽厚提出美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有待商榷,因为美的客观性并不在于其物质性而在于其人类群体性和客观精神性。  相似文献   

7.
男人和女人,是对人的基本分类。两性的区别,是一种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对这一区别的关注,也自人类产生伊始而延续至今。从直观和经验出发,人们认识到:在性格上,男性一般更富于攻击性,精力旺盛,有冒险精神;而女性则比较文静安详,温柔随和。在身体上,男性体魄更强壮高大,肌肉发达;女性则较纤弱,脂肪比肌肉发达。基于上述原因,形成了男女社会职能的差异:男性多从事生产劳动,抵御外族入侵;女  相似文献   

8.
美感的意义     
何谓美感?辞书里云:美感是人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它明令美感是在人与事物之间产生的,人的欣赏活动是美感产生的关键。有美才有感,有感才有愉悦。这是欣赏者必定无疑的结论。但有一点人们不该忘记,人类为争美而动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西方人有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而献身的传说,中国有女朗补天等与自然搏斗的故事等,故事传说告诉今人,美与美感是对历史的诠释。然而,美感又确确实实是人类的一个胜利,即使人类在自身面对着难以超越的困难时,其认识能力,其思想都可以为美的事物而发一种感想,为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性",他把"性之美"的美学观贯穿于各部作品之中,通过重新调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通过使性爱获得解放而变得健康,解脱当时的工业化社会。作品的大胆性描写,透露出崇尚自然美、崇尚原始美、崇尚肉体美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夏季鸟笼>中,主人公莎拉·班尼特试图寻找一条走向完整幸福生活的道路.周围女性的实例证明了看似光明的道路,实则前途曲折.尽管评论家赞扬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其处女作中展现了初出茅庐的象征主义者的才华,但是作者真正的意图却没有被发现.通过象征体系建立起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比较,揭示女性宿命的根源.根据达尔文主义,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规律使生物物种更具竞争力.而在人类社会,只有那些符合体现男性意志的社会观念、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女性才会得到社会认可.女性努力保持"优雅状态"的同时,离幸福也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价值定位与双重角色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社会属性与家庭属性之间的冲突,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日益显现的一大冲突,而其中女性在“社会人”与“家庭人”之间的困惑、纠缠、纷争更甚。这,便是所谓中国女性的双重角色冲突。 双重角色冲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女性自己对自我角色认定或在自我角色认定过程中的冲突;一是指男性对女性角色期待或在期待满足中的冲突。无论是女性自我角色认定,还是男性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其依据的都是女性的价值定位——女性的自我价值定位或对女性的价值定位。而正如任何定位都必然具有某种方向性及只有在保持方向的单一指向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定位的准确稳定一样,女性的价值定位也是在定位者一定的价值取向下进行的,一旦价值取向出现了双向或多向性时,价值定位便难免会变得游离不定和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2.
从早期的"巴彻斯特小说系列"到中后期的"帕里赛小说系列",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特罗洛普小说中的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着同样的获得他者认可的人生目标。"获得他者认可"正是心理学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欲望之所指,"他者"代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有两大最重要的"他者",其一是男性必须具有的"新绅士精神",另一个是女性必须承担的"家中的天使"的职责。纵观特罗洛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的欲望实现方式正是由这一"他者"所决定。可以说特罗洛普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通过人物塑造,他的小说世界成为一幅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与文化方方面面的广阔画卷。  相似文献   

13.
吕荧是一位素有争议的美学家。本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尽可能全面、完整、系统地对吕荧“美是主观的”的论述的哲学、美学特征和思维方法,以及关于美的本质、美感、艺术美等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的美学观加以阐述、分析和评价。从而展示出吕荧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中起到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向别人道歉;女性更易于选择"直接表达道歉"的道歉策略,使用正式、得体的道歉语;而男性道歉策略的选择则受到社会因素如社会距离、社会权利等的影响;女性更爱使用程度副词,如"真"、"十分"等。  相似文献   

15.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推崇基于肉体和鲜血的人的天生本能——性,劳伦斯将性亦美之美学观融入他所创作的全部文学作品之中,然后通过再次调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让性获得彻底解放从而更加健康,解脱那时的工业化社会。劳伦斯的文学作品的性描绘非常大胆直白,且表现出推崇自然之美、推崇原生态之美、推崇肉体之美的独到观点。  相似文献   

17.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真"求科学、"善"求德行、"美"求美好,三者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最高要求。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其美与审美都是其最重要、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性,而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特征的艺术,最终目的是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美感。笔者将试着从哲学角度寻找依据,探讨音乐的美善关系。据此论述:1.美的概念2.何为音乐中的美3.美的音乐为哪些4.音乐中美和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词体在早期阶段,内容意识与外表形式上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文类中最为女性化的一种,特别适合于"男扮女装"。在词体发展演变的各阶段中,"双性"始终是衡量作品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李清照不但突破了女性词人和女性词作的传统,而且其作品开始呈现出男性词作所具有的双性之美。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审视的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掠为己有"的功利心态到"观赏"的态度的过程,正是人对物品的价值的确认过渡到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确认的过程,对象获得"美"的过程正是人类本质力量渗透其中的过程。中西方美学史关于美感产生的论断的过程中,离不开两大表现状态: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本质力量之间或"对位"或"错位"。  相似文献   

20.
论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境下,由于主客对立二分的思维模式遭到质疑和消解,美的客体性和客观性仿佛已经不言而喻地被取消了。但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来看,美作为客体的存在是不可能取消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不可能构成现实的“主体间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美只能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美和美感不能混淆,美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体的属性;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美是客体的审美价值,美离不开人的审美需要和人类社会,但是美可以而且事实上独立于每个审美主体的美感而显现出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