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图式-信息理论观照下的文本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作为康德之哲学认识论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中心概念,从哲学和心理学领域进入语言、信息和文化领域,为翻译提供了宏观视域,开拓了新的理论解释空间.翻译是以原文本为一端、以译入语读者图式为另一端双向的意义构建过程,涉及横向参照与纵向追踪两个维度,译文是原文信息在译语文化图式中的语境化,是隐文本和显文本经同化与顺应后平衡的产物.图式作为一种隐性信息和文本的显性信息共同构成翻译的对象.图式不仅参与原文向译文的显化赋形,也构成文本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对仅以显文本为出发点的忠实和主观性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理论中的"视域"和"视域融合"是重要的阐释学概念,"视域"由主体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等因素构成。在翻译中,原文作者与读者(包括译者这一特殊的读者)由于各自的"偏见"导致不同的"视域"。而"视域融合"是原文文本和读者一译者不同的"视域"彼此融合的过程和状态。伽达默尔对"视域融合"的阐述是哲学的、宏观的,本文则从原文文本和读者—译者的不同"视域"出发,廓清"视域融合"理论在翻译学框架中的意义,并重构其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把握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关键文本。要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性人文关怀的起点,就必须考察手稿所指出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异化"与"对象化"概念的含混使用。唯有获得清晰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才能在扬弃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真正的关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概念,通篇共出现109次,内涵极为丰富.在研究“仁”的翻译时,不能仅考察其术语的翻译,还应该进一步考察和它相关的具体文本的翻译.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看到具有丰富内涵的“仁”在英译输出中的整体通达.文章通过对比威利英译本和安乐哲、罗思文英译本中109处“仁”的翻译,试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造成两译本差异的客观原因,即汉语中的指代问题、一词多义现象和古汉语单音节字以及文化典故造成的文本模糊性对译者解读原文的影响,以期通过引入定量分析的方法而进一步拓展典籍英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Lefevere的"话语世界"概念及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以《离婚》中的绍兴方言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原文及其四种英译本的比较,考察译者各自采取的翻译规范。文本考察发现,四种译本均表现出翻译行为的规律性变化,即译文在倾向于充分性或可接受性方面有规可循。  相似文献   

6.
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文本为出发点,还是以批评家为出发点?答案是众说纷纭。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考察了“文学批评”概念,其复杂性让人惊叹。却尔在《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中把对文本的解释作为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然而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猛烈抨击文学批评寄生于文学,认为需要“一种特殊的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无论批评是以文学还是批评家为出发点,都表现了相应的主体姿态。  相似文献   

7.
"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周易》文本与哲学思想的核心术语和观念之一。《周易》时哲学之文本质料--"时机""时行""时止""时位"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灵动"易"时"所做出的智慧哲思,其体现了变易性、应因性、创造性等文化哲学意蕴。就意义而言,作为生活的智慧和行动的哲学,易"时"的思辨性设计--"见几而作""亨行时中""与时偕行"等更具行动性和使命感,它因始终贯穿着行动精神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文本"具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特性:在文本的所指上,伽达默尔的文本指的是最初写成的东西,它产生于理解的受阻,并因理解的可能性和效果的不同而具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就文本的特征来讲,伽达默尔的文本作为一个哲学诠释学的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文本不再是主体的客观对象,而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存在于和读者的历史对话中,对其理解的最终意义是应用于自身。  相似文献   

9.
回顾20世纪的西方哲学走向,生活世界的重新阐释已成为多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维。这其中,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它以社会哲学为视角,将生活世界作为与交往行为相辅相成的概念,在交往理性下重建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成为交往实践的背景和视域。文章试图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源、意蕴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问题的阐述入手,系统地分析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批判传统意识哲学和建立新的哲学基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贸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的基础上的对原语的认知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隐喻与经贸英语的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运用原型理论对经贸文本进行了分析,强调在翻译中注意原语文本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气和格式。隐喻是理解经贸文章的基础,经贸英语因其特殊性而使用隐喻结构,所以在翻译中要准确理解和体现原文的含义就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词汇隐喻,力求达到原文和译文词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应。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提出了关于生产的概念。以后恩格斯又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系统地阐述了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资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枢纽。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在对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深入的。通过对这四本著作的比较研究来探讨马克思早期资本概念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手稿在苏联东欧先后出版了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新德文版和MEGA2四个版本。在比较和分析上述不同版本的基础上,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论著,该书以"双联页排印"的方式区分了手稿的初始文本与修订内容,并用异体字标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文本中的写作。虽然广松涉在此书中持有并非正确的断言,但这并不妨碍此书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的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内在逻辑进程中,主要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始终。通过对青年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比较分析可知: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劳动概念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生产概念,唯物史观的形成就是一场围绕《精神现象学》中的劳动概念所展开的争论,作为这场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精神现象学》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话语的批判、吸纳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消灭家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被提出过,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理论之维,且被马克思恩格斯所重视。"消灭家庭"思想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对此予以哲学阐释本身就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下的一段经典的话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批判地分析了施蒂纳的"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阐述了产生错误思潮的历史和理论背景;阐释了理解"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正本清源,纠正对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社会范式转换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个隐性的全球化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这种隐性全球化理论的滥觞。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全球化进程已经历了5个阶段。与当代较为成熟的全球化理论相比,《形态》(第一章)中的全球化理论有内嵌性、前提性、发展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研究"意识形态",需要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思维。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表现为历时性与共时性的集结,其经历了"意识的理论产物""虚幻的共同体"以及"历史的最高统治"三种表现形态的递进式发展。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特殊表现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两种世界观基础的对立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多种表现载体的共时互构。这一集结突出了经济关系对意识形态具有"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对于今天日益分化的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