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家对农村的整合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整合特点。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乡村的整合是通过以乡绅为纽带的国家与社会共同作用实现;人民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村整合的突出特征是“强国家”,民间力量被忽视、压抑和削弱;公社解体到现在,被压抑的民间力量得到了释放,农民出于共同的需要建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社会与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农村的整合趋于平衡。而农民的政治心理也从对财富的特权观念逐步发展到政治参与的自觉主体。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表现出了对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等基层组织某种依附的政治心理,他们的政治心理现代化进程虽然在那段时期明显放慢,但总体的趋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正> 东汉时期的南阳世族豪强集团是刘秀政权的主要支柱,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新野的邓禹一家则是这一势力的典型代表,终东汉时期,邓氏被封侯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它侍中、大夫、郎、谒者、县令,更是难以计数。本文试图对邓氏家族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邓禹、邓训、邓绥在建立与巩固刘秀政权中的作用,以及整个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影响,做一粗略的介绍与述评。  相似文献   

3.
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理论家韩非,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实践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历史任务,论证了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战斗措施。 《五蠹》是代表韩非历史观和政治思想的一篇重要论文,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敢于批判,敢于肯定,字字铿锵有声,句句鼓舞斗志。  相似文献   

4.
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而选票权重在选举权的界定和划分中又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政权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对不同群体的选票权重作出了不同的界定.苏维埃时期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强调使得工人阶级在选举中享有优势;而这一状况在抗日战争时期实现了改变,先是达到了同票同权,后是进一步开放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对比两个时期对选举代表权的不同规定可以发现,选举权重的演变是因宪政民主诉求的结果,也是共产党自身执政逻辑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大局是指国家政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核心任务,法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是人类法治文明的一般规律,众多法学流派对此存在共识。服务大局是当代中国法治的重要使命,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立中国法治的话语权、催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协调和持续发展。法治服从大局的基本途径是:兼顾法律效果与政治后果,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强政治参入与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6.
权能分治理论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国家权力结构的一个重要设想。孙中山先生说:“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这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是关于政权与治权最简明的解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也说过:“政府只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权与治权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和它的执行者的关系,这是任何形态的国家、政体都具有的和无法回避的国家政治结构当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孙中山先生抓住了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 在君主专制国家里政权与治权完全由皇帝一人独揽。法王路易十四说:“皇帝和国  相似文献   

7.
汉匈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两汉时期重要的政治现象,双方强弱位置的转换与两汉时期的政治地理条件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汉匈双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双方综合实力形成有重大意义;阴山、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的得失限制了匈奴势力的发展;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则使汉政权获得了战略优势.?#  相似文献   

8.
李传印 《南都学坛》2004,24(1):34-38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对立、民族矛盾尖锐复杂和门阀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形势对这个时期历史观念、历史撰述形式都有很大影响,现实政治斗争在历史撰述中往往有直接反映。首先,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这是政权对立与正闰之争在历史撰述中的表现,是正闰问题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朝史撰述中以一系相承或一脉相传为特征的正闰问题,虽然仅是史家历史撰述时的一种笔下安排,但在这个时期已经超出历史撰述方法的学术范畴而成为一种政治方法,在当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次,崔浩的"国书案"是北魏前期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当时政治斗争在史学上的反映,是借史学问题而进行的政治斗争。重姓族、崇门阀是崔浩的基本思想,也是崔浩罹祸的根源所在,崔浩的贵族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者发生矛盾是《国书》案的导火线,国史只不过是这些矛盾的一种激烈的表现形式而已。再次,《魏书》在当时招来众口哗然,号为"秽史",这是门阀意识在历史撰述中的突出反映。围绕《魏书》的这场政治斗争,不能不说是北朝史学与政治关系密切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执政实践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的执政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管理国家的伟大尝试。逐步学会了管理国家的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学术界对中共这一时期的执政研究主要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文化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党政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知政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体现.在实现中国公民知政权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知政权的相关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政府部门漠视公民的知政权以及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等困境,导致公民的知政权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实现.为此,应将知政权的理论与中国公民知政权的实践相结合,从构建和完善公民知政权的法律保障体系、转变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以及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三个方面消解公民知政权的实现困境.  相似文献   

11.
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国家制度及国家治理方式所取得的成果 ,表现为国家治理的改善和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政治体制 ,适应经济和政治发展要求完善国家体制和运用新的治理方式 ,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念得以逐步实现 ,其中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重点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头足倒置”与“首尾不一”,前者指黑格尔忽视了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决定性因素而非相反;后者指黑格尔未能贯彻自己的原则,既无创见更充满妥协。实际上,“头足倒置”并非直接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其主要目标是近代政治哲学,在批判近代政治哲学方面,马克思与黑格尔共享了同一个逻辑。“首尾不一”则沿用黑格尔的逻辑框架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非批判性”之缺陷,这一批判指出了黑格尔法哲学存在的问题,但不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我们不应简单定论,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关系,也要认识到马克思批判的错位之处,更要认识到他们各自政治哲学自身发展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初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球化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与稳定等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及时制定和实施新的国家政治安全战略,从制度和机制建设上来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寻求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所指的政体与宪法是同义的,认为优良的政体应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符合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共同幸福;以法治为基础,用法律规范、制约政治权力,确立法的至高权威;是一种“混合”政体,集中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优点,并使各种政治力量在国家政权中保持恰当的均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早期政治发展理论,是其时特定政治实践及欧美学术背景下兴起的一个理论流脉:其研究路径,体系功能、社会进程、比较历史、政治文化等;其内在主题,为低度发展国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论证方向与条件;其理论阶段,强调发展普适主义阶段及偏倚政治权威理性化阶段。其理论缺失的根源是价值偏执。其理论现实意义:为政治、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信访的政治:民众表达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平衡机制来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的有序运转,是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民众诉求表达方式的信访,在实际运作中充当着国家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而构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互动的场域,民众的表达与国家的治理便转化为一种宏大的政治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揭示这种内涵对于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民族认同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当代民族国家背景下重要的政治事务。考察历史的知识谱系,民族国家无论是从概念演变、价值形态来看,还是从国家体制来说,都是西方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当民族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通用的政治单位时,它便成了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实体和所属成员的认同归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既符合我国的历史实情,也是世界公认的国家形制的政治基础。国家的政治认同是认同构造中最核心的价值;在认同层次中,国家的政治认同是第一位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从属性的,这不可讨论,亦不可讨价。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领域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干预经济、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如果放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背景下来理解,更有助于把握其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要保障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借助于国家的适当干预.国家在干预经济、干预市场时必须依法进行,在公权与私权之间达成适度的平衡,实现市民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党的政治理念,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之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作为政治理念,“以人为本”具有广泛的共识基础。为了使“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得到贯彻和执行,有必要将“以人为本”转化为法学命题,发挥其对法学的指导作用,使其体现在国家的法律之中。进入法学领域的“以人为本”必将对中国法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公共预算作为一种国家活动,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预算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实质上就是政治冲突。权力作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影响公共预算资源分配的关键变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权力被广泛地运用。预算过程分配着决策权力,预算是权力的体现,预算过程中做出的资源配置实际上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运用与控制。预算是配置资源的公共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是一个制衡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民主政治程序。当前中国公共预算的民主性明显不足,为了达到政治民主化这个目的,就必须进行预算改革,推进预算民主。实行预算民主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权力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