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柑子园堡遗址位于三峡库区重庆市丰都县十直镇楼子村的长江边上.2016年度在该地区沿江三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81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大批明时期的陶器(残次品)和窑具.另还发现了两座龙窑和一个灰坑.过去在丰都县进行的考古发掘项目较多,但十直镇楼子村沿江一带从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据实地调查和现场发掘资料,在这一带沿江边3千多米的范围内的一些山坡(包)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明清时期陶器和窑具,当证明这一地带曾经是一规模相当可观的日用陶器生产基地.龙窑在三峡地区发现不多,此龙窑的发现为研究三峡地区晚期陶窑的结构及窑具种类与形制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龙窑寺话龙     
去年盛夏,山西省左权县修复龙窑寺时,出土了一块耀眼的金砖,正面铸有带礼帽的外国人头像,背面铸有"大清金库、光绪五年"字样,四侧对称铸有双龙双凤,栩栩如生。用尺量距,各为一寸,用秤称重,恰好一斤。这一佛门喜事,吸引我第二次重游龙窑寺。龙窑寺又称雷音寺,始建於周朝,距今已3000馀年,这座古刹的修复填补了我国寺庙建筑类型上的空白。我小时候,听奶奶说龙窑寺建在半崖上,建筑材料难运,是聪明的羊工赶着羊群,一只羊驮两块砖,或四块瓦,爬坡攀崖,接送上去的。如今修通了旅游路,小车沿着似庐山的盘龙公路,登上海拔2000米…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六年,在福建省德化县屈斗宫古窑址发掘时,清理出一座古老窑炉基址。根据《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认为:“这座窑炉基址出土的现状和结构是:窑身宽大,火膛狭小,窑身斜平,不分阶级,有隔墙、通火孔和火路沟,门开单边。我们初步认为它可能是属于龙窑、阶级窑以外的‘鸡笼窑’类型。”上述的分析和看法我们是同意的。同时发表曾凡同志《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一文,既同意当地群众叫它“鸡笼窑,”又主张是“分室龙窑”。同时又认为它是阶级窑的前身,是由龙窑  相似文献   

4.
一福建古代的窑炉结构和类型问题。已往由于文献未曾有过记载,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但是,根据几年来的调查发掘所取得的资料看,建窑早期(即南宋以前)的窑炉类型是属龙窑类型。这类窑炉类型的代表,可以建阳水吉建窑芦花坪遗址出土的龙窑为例。芦花坪出土的这条龙窑,经清理后残长为56.10米,窑头已残缺。窑身可分为前后两段,前低后高,前直后弯,由山势走向而定,坡度在12—18度之间,方向南偏东10度。窑壁残高25—140、厚15—39厘米。窑壁用砖砌成,内壁局部地方再涂以泥土、废匣钵和垫饼残块。窑的宽度在1.80—2.08米之间,一般宽度是2米。窑床斜平,不分级,底铺粗砂粒,厚约10厘米,俗称“软底”。窑床底部排列的匣钵横排每行8—9个,残存重叠匣钵最多的是8个,最少的也有二、三个不等。保存下来的匣钵,大多数  相似文献   

5.
2011年,建邺区安全生产工作着眼于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总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科技创新和人才年”工作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市政府下达建邺区的年度安全生产责任控制指标,扎实推进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工作落实.不断提升各级统领安全生产的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的能力和各类企业主动防范事故的能力.保持了全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为加快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陈勇  王兰英 《金陵瞭望》2006,(23):29-30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完整的概括,这20个字当中.把“生产发展”放到了首位。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它包括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没、文化建设、社会建没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在这条意见中.“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也列于首位。由此可见。加快生产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和村容的整洁.管理民主和乡风文明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7.
丛跃滋 《金陵瞭望》2007,(11):75-76
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重化工基地.是长三角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又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大都市.特殊的市情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担负着综合协调与管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重任的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自组建两年来.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南京”.打造“平安南京”这一大局.着眼机制、体制与制度创新.扎扎实实打基础、强根本、抓经常.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健康、稳定好转。截至目前.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4年保持“双下降”.工矿商贸连续13年没有发生一起特大恶性事故。  相似文献   

8.
2010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构建安全生产责任、监督、保障“三张网”.  相似文献   

9.
赵瑞斌 《金陵瞭望》2011,(11):89-89
企业文化是以生产经营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是推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迫切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文宝 《金陵瞭望》2011,(18):40-40
金陵船厂是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旗下的最大的造船骨干企业。现有职工、外用工16000多人,党员1100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厂党委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立足船头创先争优.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西水北遗址位于河北省涞水县西水北村,是南水北调工程必经之地。通过发掘,确认该遗址的时代为东周时期。根据发现的陶窑及陶器等,推测可能是东周时期燕国的一处制陶作坊遗址。  相似文献   

12.
陶器作为文化符号,有其固有的所指意义,同时,作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场域中的陶器又具有其特定的所指意义。将陶器置身电影环境,作为电影道具的陶器,其特定所指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叙事功能转变、沟通性功能转变、性格功能转变等,文章以《黄土地》、《新龙门客栈》等影片为例,论述陶器在电影环境中的几种特定的所指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器是我国传统的实用器具,它产生于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其制作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传承,而不断改进。其发展历程,既远且长——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经跨入了一个全面的成熟阶段。在该制造领域,窑口众多,产品丰富。持续推出不同门类的多个系列的器物,在储藏粮食、汲水、贮水、蒸煮食物等方面,发挥了较大功能。尤其是在谷物储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多种形态、多种方式,充当了古代种植业经济的运转链条。它是先秦农业文明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属于我国农耕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汝窑与官窑     
汝窑和官窑是北宋时期的两大名窑。因窑址的位置无法确定,研究工作只能停留在对其传世品以及古文献有关两窑瓷器记载的只言片语推测之上。确定窑址的具体位置,有助于研究两窑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关系问题以及瓷器的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龙纹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装饰图案,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具有标志性,为全民族所共识,并为人们所接受。了解"龙纹"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我们对龙纹样的认识突破"装饰"的表面层次,而走向文化、历史精神的深层次。本文沿着历史的轨迹,从龙纹的产生、演变、发展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考古资料表明青海民和阳洼坡、乐都柳湾、同德宗日,西藏昌都卡若、拉萨曲贡等地均有陶器出土,分别隶属于仰韶、马家窑、齐家、卡若、卡约、辛店等考古文化谱系。青藏高原是我国史前制陶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河湟地区的彩陶文化更是享誉中外。青藏高原史前制陶工艺起初多用泥条盘筑法,小型器为手捏而成,大约距今4 000年左右,出现慢轮修整技术。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推广及游牧业的兴起,大约距今3 500年左右,青藏高原彩陶制作技艺开始衰落。青藏高原不同考古文化类型陶器各具特色,同时也体现出前后继承、交叉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甘青与辽西地区史前时期陶器的主要器形、陶质陶色、制作方法、纹饰等方面对比研究,从陶器的角度分析两个地区的先民是否存在文化交流。通过初步研究表明辽西地区的彩陶受到了甘青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彩陶的影响,甘青和辽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就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荣昌陶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响亮的名片。荣昌陶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凝结了深厚的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精品。通过对荣昌陶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文化发掘、组织管理、传承发扬、品牌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从人才培养、旅游发展、品牌建设、合作交流、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赋予荣昌陶器新的发展动力,并为其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龙崇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以来 ,龙崇拜研究在龙崇拜的起源、龙形的演变、龙崇拜的文化涵义、龙崇拜的性质、龙崇拜与中国政治、少数民族崇龙习俗以及中外龙俗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龙崇拜研究从整体上来说至今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阶段 ,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