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晋栾氏、狐氏、庆氏皆为文王昌之孙、武王发之庶子唐叔虞后裔,栾氏出于厉侯福(辐)之孙、靖侯宜臼之子栾叔,春秋时期世系为:栾叔→栾宾→栾成→栾枝→栾盾→栾书→栾黡、栾鍼(无后)→栾盈;狐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为:大狐伯→狐突→狐毛、狐偃,狐毛→狐溱,狐偃→狐射姑;庆氏未详其祢,春秋时期世系亦未详。可见,栾氏、狐氏、庆氏三族皆属晋公族,按《左传》义例,栾氏可称之为“靖族”。此三族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栾成、栾枝、栾书、栾鍼、栾盈、狐突、狐偃、庆郑,此八子可称之为晋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2.
厘清魏氏的世系关系,对了解晋国乃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魏氏先祖毕公高乃周文王之子,其后毕万一支入仕晋国,毕万生芒季,芒季生魏犨,犨生悼子,悼子生魏绛,绛生魏舒,舒生魏取,取生魏侈,侈生魏驹,春秋时代魏氏宗主可考的共此十代。  相似文献   

3.
人类历史最初皆以口语传诵为主,而以结绳刻契帮助记忆。春秋时代有两种史官,即太史与瞽蒙。他们所传诵的历史原以瞽蒙传述为主,而以太史记录的春秋帮助记诵,因而就称为瞽史。《春秋》书法是春秋时代史官的神圣职责,必须有当时的舆论支持以形成一种社会制裁力量,才能使乱臣贼子惧。今本《春秋》应是鲁史旧文,孔子并未加以笔削。  相似文献   

4.
孟子所谓“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即西周之礼乐制度崩而《诗》亡。孟子以王道一统天下为政治理想,所以他强调孔子作《春秋》是秉承了《诗》之礼乐血脉,《春秋》所叙即为“天子之事”,这也就是他说“《诗》亡然后《春秋》作”的深层用意。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作为史书的春秋有泛称、专称之别,既可指各诸侯国史,又特指流传至今的鲁国史《春秋》,同时又存在其他形式的春秋类文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春秋类文体的复杂性。《春秋》、《左氏春秋》、《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相关文献文体初步勾勒出先秦时期春秋类文体演变之轨迹,即由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结果发展到记载历史事件过程,重视历史因果关系的探寻;从记载诸国军政大事到专门记录个人言行事迹;由重视史实的载录发展到对形上理论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与殷人的迷信相比,周人在认识"天"、追求"天命"的方式上更为理性,通过关注人事来把握天命.周初统治者认为"天命有德",在人事上提倡修"德".春秋时期的社会剧变,使人们对于"德"与"天命"的关系提出质疑,于是提出了"道".但是,现实中政治斗争的胜利不完全取决于"有道"或"无道",而是由实力决定的,这愈发促使人们从追求天命...  相似文献   

7.
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子手定的《王制》一书。廖平治《春秋》的主旨,就在于参以《王制》,发掘《春秋》所包含的孔子“新制”。  相似文献   

8.
<宋文宪公全集>(四库备要本)的卷二、卷三、卷六目录上存在比较多的错误.一是目录的顺序有误,卷三放在了卷六之后、卷七之前;二是目录与书中标题不一致;三是卷二、卷三、卷六中的篇目互相混乱.出错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动乱以及竞争赶工所致.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城邦社会。中国古代的城邦有其自身的特征,目前学界的分歧主要源于是否以希腊城邦为标准及其对城邦涵义理解的差异。中国春秋时代的城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既具有希腊城邦社会的一些特征,又有基于春秋社会现实的地域构成、社会阶层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宋楚泓之战,宋襄公为坚持礼义而放弃有利战术时机,结果大败。襄公何以这样做?自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本文认为此事的背景十分复杂,涉及齐桓公以后霸政兴起,华夷对峙的局面,也与殷人的复兴运动有关。宋襄公独特的个性是事件的原因之一,但此事最终不是能由个人性格说明的,从泓之战可以看出春秋初年复杂的历史变局。此外,自古至今有关泓之战的评价,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冯梦龙为了科举考试长久研读《春秋》,并撰写了相关著述。他深受《春秋》大义影响。《春秋》成为他认识世界的方法,这在他的传奇改本里有着深刻的反映。可以说,传奇改本成为冯梦龙参照《春秋》大义重建“世界秩序”的理想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