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岛屿防务链"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50年初提出的,并于1951-1954年建立,是旨在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利益的重要防线,也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构建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构成"环岛屿防务链"的诸条约是一个不可分割、彼此呼应的防御整体,但是,这几个条约在美国的西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异的.<澳新美安全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重要性要低于<美日安全保障同盟>.这几个条约重要性的排序实际上反映出美国在西太平洋安全防御中实施的是以日本为重要依靠对象的防务战略.  相似文献   

2.
1952年 4月 ,日本吉田政府与台湾国民党政权之间签订了一项所谓的“日华和平条约” ,该条约中关于“中国”方面“自动放弃一切赔偿权利”的规定异乎寻常 ,长期为史学界所注目。本文依据详实的史料 ,具体论述了条约签署的背景 ,双方交涉的过程 ,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由此透视了日本的战后外交、政治的特点和台湾当局的软弱无能以及丧权辱国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日本由于本身国力的局限,决定了它在为实现其战争目的时,必然以外交上的纵横捭阖为能事。日本希望以日德意三国同盟、日苏中立条约增加自己与美国讨价还价的筹码,以便解决中国事变,谋求国力的充实,甚至谋求和平地进驻荷属印度支那,建成“大东亚共荣圈”,不战而独霸亚洲。而美国则希望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未来的战争潜力来威吓日本,同时又以中国问题的一定妥协引诱日本,离间三国同盟,争取时间,加强太平洋地区的防务,以确保欧洲第一的战略。正是由于日美双方的相互需要,促使两者走上了谈判之路。  相似文献   

4.
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思想犯、政治犯开始获得释放,日本共产党重新成为合法政党,开启了革命的新篇章。但是日共领导人并未审时度势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方针路线,以野坂参三为首的一批领导者忽略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危险性,采取了"和平革命论"等一系列错误方针。分析了野坂参三的"和平革命论"路线与战后日本共产党由盛转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 ,日本处于被美军占领和管制时期 ,美国占领当局采取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非军事化政策和民主化改革措施 ,迫使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以“放弃战争”为核心的和平宪法。随着美苏冷战的展开 ,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把日本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 ,促使日本迅速走上重建军备的道路 ,195 4年 ,日本战后的陆、海、空军在“自卫队”的名义下正式建成。此后 ,自卫队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装备日趋现代化 ,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力量。 90年代初 ,日本自卫队终于跨出国门 ,打破了日本军事安全防务的本土界限。  相似文献   

6.
日美安保条约确定了战后日美关系的基本体制 ,日美关系由太平洋战争时的武力对决 ,变成为战败的日本以恭顺的姿态自动地编入美国的世界战略体系之中。日本以向美军提供战略基地为代价 ,取得了美国对日本的战略保护。在这层关系中 ,日本发动战争的罪责及在道义上、物质上对被侵略国家的负债 ,都被掩饰了。最近 ,日美安保体制适用范围一再扩大的趋向 ,证实了日本在安保体制的保护下已经形成窃喜心理 ,并且已经对东北亚的地域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战后始终存在一个图谋发展军事大国的右翼势力集团,尽管不同时期其主张和行为有所变化,但目标是明确的:通过制定“有事法制”相关法案来完成日本军事大国化、自卫队国家化,以达到最终彻底修改和否定战后和平宪法之目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日本受美国控制,法制上受和平宪法制约的“不独立”、“不自由”的从属地位,追求与欧盟及世界其它大国的同等的“普通国家”地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一个坐标,战后和平的方方面面无不关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照”。比如,1928年的《非战公约》终因二战而获得了价值认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的联合国是战后和平的根本保障;二战后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战后和平的重要支撑。但是,“有限化战争”与“战争的变异”表明,要真正实现和平还需要一个遥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钓鱼岛政策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对钓鱼岛主权归属"不持立场";另一方面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它肇始于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对钓鱼岛的军事控制,根源于二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随着战后美国东亚乃至全球霸权战略的变化而逐渐演变而成。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炮制非法的《旧金山和约》,并通过片面援引该条约把其对钓鱼岛的占据"合法化",埋下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种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与日本签订非法的《归还冲绳协定》,把钓鱼岛的施政权一起交给日本,从而引发了中日钓鱼岛争端,同时以"中立"之名行偏袒日本之实。冷战后尤其是"重返亚洲"以来,美国把《美日安保条约》与中国钓鱼岛挂钩,从而加剧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不仅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始作俑者,而且是近年来争端激化的"幕后黑手"。总之,美国的钓鱼岛政策违背法理,是美国一贯坚持的霸权逻辑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园田直外相在推动中日缔约谈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中国观有着密切关系。园田直的中国观体现为:为确保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应该同中国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因此,在排除苏联干扰,争取美国支持,说服"慎重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园田的政治理念是通过美、日、欧合作的方式帮助中国,将中国拉入西方自由主义阵营,防止中苏接近。园田作为中日友好事业的促进派,为推动中日关系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同步,为了实现和平,暴力反而成为了手段。实现和平的方式和内容是和平研究的重要问题,和平可以分为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消极和平关注的是直接暴力的不在场,它可以容忍结构性暴力;积极和平是用非暴力方式创造性地实现了冲突的转换,和平不仅是战争的不在场,而且包括一个良好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创建。历史证明,"唯有和平本身",此外"没有路可以通向和平"。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斯在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和平的种种好处和战争的种种弊端。修昔底德斯身为雅典权贵和统治阶级上层的一员 ,他是战前和平时代的受益者 ,也是雅典对外扩张战争的受益者。因此 ,他以雅典人的实际利益为指归 ,时而主战 ,时而主和 ,对于雅典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并不笼统地加以反对 ;然而他又是战争的受害者 ,对和平有着强烈的祈盼、深刻的见地。修氏的这一悖论植根于奴隶制时代 ,是其和平思想精华与缺弊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局势,顺应广大人民呼声,中国共产党进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虽然这一努力没能阻止内战爆发,但其过程不仅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整个和平民主斗争努力的实践,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领导各党派与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就英国 30年代的和平运动展开讨论 :和平运动的发展与演变 ;和平运动的构成与流派 ;和平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17.
1956年日苏关系正常化后,双方为渔业、领土等问题继续争执。1960年苏联宣布,只有美军及其基地撤出日本、日苏和约缔结后,才能将齿舞群岛等移交日本。1962年起,苏联政府又宣称,日苏之间的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却坚持“北方领土”是日本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导致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大了战争的代价,也提供了用和平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工具;冷战后,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市场化,国际关系重点由政治、军事转向政治、经济,经济相互依存对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但经济是国际关系中的决定因素而非唯一因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鉴于有些学者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怀疑和争议,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既是大战可以避免,各国能够抓住机遇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的状态,也是一个和平面临霸权主义威胁,发展受到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的严峻问题,因而是世界各国人民应付出艰辛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如此全面地看待和平与发展,则不难理解“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党的文献的表述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和时代主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二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解决的两个重大课题。我们不同意认为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是指和平与发展是已经实现了的世界状况的看法,这一看法忽略了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存在的严峻挑战;我们也反对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取代当前我们所处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性质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