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思想的核心与儒家重社会、伦理不同,而是从更加广阔的宇宙、自然的角度来观察人生的,他敞放的心灵哲学根柢于他宽广的心胸和开放的心灵。庄子总体的生命状态,包括以达观的心态面对生死、逆向多元思维、广阔的时空、巨大的物象等方面的内容,从这里体现出了庄子审美的人生艺术境界,我们从庄子开放性的心态中,可以感悟到庄子无穷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庄子有着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与意蕴,分析研究老子与庄子的心理和谐思想,探讨其现代价值,这对实现现代人的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是庄子自由思想的集中代表。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大胆而热烈的追求,他主张解脱精神枷锁,以开放的心灵去认识世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借鉴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可以让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心理平衡,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宋明时期出现的本体功夫思想与儒学心性学说相连,《庄子》中也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以《庄子》文本为依托,从道本论、体道论与境界论入手,探寻庄子哲学本体即功夫的关系,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是庄子"以天合天"的理想形态。庄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境界与实有相对,它表达人们对于现实及人生的基本态度,是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判断与确认之后所达到的心灵意境。从境界论看,孔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旨在寻求心灵之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庄子寻求"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亦以人之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为第一义,庄子和孔子都内求于心灵,以"通"为最后的境界回归。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内直与外曲;2.虚、静;3."通"境,进而来解读庄子与孔子思想中的境界旨趣。  相似文献   

8.
齐物·齐论·齐语言——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包含着古典主义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思想以及反讽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庄子主张生命形式的平等,认为生命的和谐自由和平等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寓言故事中对人世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核心是如何生存,《庄子》寓言生存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超越性的人格追求与和谐化的天人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庄子从不同层面阐述了语言表达观念,在形而下领域包括物之粗和物之精两个层面。小言得粗,大言得精,不言悟道,乃是庄子语言表达的基本观念。至于论者以"言尽意"、"言不尽意"来概括它,便混淆了语言表达的不同层面,并不符合庄子思想的实际。"言尽意"、"言不尽意"是魏晋玄学辩论的话题,庄子涉及到言意关系,却没说过"言尽意"或"言不尽意",以此来阐释庄子,反而遮蔽了庄子的真意。在形而上领域,没有语言的位置,不言方可悟道。庄子以忘言得意,进入精神自由,开启心灵悟道之路。庄子的"言意道"观,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苏轼博大人格和深厚思想的重要渊源.苏轼对生命自身本质的追寻深受庄子影响,他对生死祸福有超凡脱俗的透彻领悟.他推崇的理想人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摆脱名缰利锁,追求心灵自由.庄子思想指引苏轼在被贬生涯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中,超越苦难,寻找自我生命的新的价值,他的人生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他摆脱了外在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追求心灵的丰富体验和精神的自由.同时他以新的审美眼光发现大自然,打破物我的界限,开启了山水诗词的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取法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就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某些美学思想:其诗在审美对象上,直接取象于大自然;在审美心态上,取法于庄子"心斋""坐忘"的体道观,追求纯粹的心灵上的遨游;在美学风格上,承续了庄子法天贵真、明白纯净的素朴之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用直解法分析《庄子》的两个单篇,以求得其正解。文章认为。《逍遥游》以自由交往为中心思想,《齐物论》以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这两篇宗旨是追求人际社会之自由与和谐的统一,这是庄子思想的历史意义与本来面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庄子思想理论体系的中心在人的哲学上,即对人的个体价值、个体精神的开拓与探求,因而无论是审美还是审丑,庄子的最终目标是将丑转向大美。现象界的丑如何向美转化,大体有这样三种方式:矫揉造作之丑"法天贵真"、外在形体的丑陋以"德"来内充、对于内在心灵的鄙陋则应放弃功名之心。庄子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即"德",其主旨在破除外在残缺丑陋的观念,树立注重内在心灵美的大美思想。  相似文献   

16.
庄子自由观的悲剧剖析杨蔚庄子的自由观以出世为基本特征:以个体的超越对抗社会的异化。希望超脱痛苦的现实世界,向内心求取精神的平衡,在虚廓宁静的状态中享受心灵的和谐。他虽对黑暗的现实不满,但并不以自我的努力去发挥人在现实中的作用,而是远远地避开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心"思想的发展历程表明,儒家心灵和谐的基础与核心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历代儒家"和心"思想的阐发,都是围绕着"统摄诸德"的"仁"来展开的。儒家的"和心"思想,逻辑地展现了儒家由心灵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向度。围绕儒家"和心"思想的"天人"向度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其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浅析庄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在进步,认识亦随时代而发展。人类自其诞生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人们普遍认为,在经历了古代的“崇拜”“敬畏”,近代的“征服”“统治”之后,作为否定之否定的和谐形态,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积极扬弃。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庄子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存在空间,在当今举国以高涨的热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庄子的和谐思想无疑有着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是将道家哲学思想推向另一高峰的集大成者。而“化”作为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具有深刻内涵与流变思想。在庄子处,“化”论是其分析世界的主要方法与核心脉络,而如何确定人的生命真意,避免失性于“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满,是庄子关注并给予了回答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庄子“化”论视角对“形与心”进行诠释,探究庄子对人二重之患的把握,会意庄子以“气化、形化、物化”对人本身之在的刻画,进而领悟庄子成就真人的真谛,即化形以丧己、化心以逍遥,并以此厘清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演进,进一步掌握庄子的思想真意。  相似文献   

20.
理解《庄子》的钥匙是“心斋”或“坐忘”,它清楚展示了人类心灵的三层面及精神活动的逐渐深化。这一理路贯穿全书,其美学思想也据此而展开。庄子学派要求超越炫惑耳目的感性形色、樊然散乱的道德观念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即游心于万物之所终始的玄妙境界。庄学的主导倾向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而是心学,是如何达到心灵澄明之学,其超越性与内指性浑为一体。庄子美学经过魏晋玄学的中介开始广泛渗透于我国的艺术观念中,至中唐以后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气运使然,同时也得益于禅宗美学的相助。庄子美学追求天人的境界可以弥补现代人生存的缺失,执著于德全有助于克服现代人格的畸形,它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