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构建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的论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双重关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驾驭自然规律的程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而任意支配、改造自然界,否则必然会被自然界"报复";必须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此必须变革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旧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阐释了作为主体的人同他的劳动对象由同一到分裂和对立的根本原因,以此视角来审视今天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源于人类的劳动活动和生命活动的异化,人类不再将自然界看作自身的无机的身体,而是将自然界看作异于自身的客体,同时将劳动活动看作是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手段,将对自然界的占有的程度看作衡量自己社会地位的标准。事实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用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自然界,人与自然界异化关系才能得到解决,而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异化关系最终消解的必由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为中介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社会,当人类文明的机理严重失调时,人类不应再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该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凭激情的行动去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和谐文化萌发于上古,形成于先秦.和谐是一个科学的理念,反映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谐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涵盖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和谐文化为儒释道所尊崇、为各民族所认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和复杂多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终解决 ,正如如何处理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终解决一样。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并形成了迄今可资借鉴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7.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是现代生态科学和社会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界道德关系的伦理学分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研究人人际关系出发,也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以及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思想,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程序和为人取向的统一。体现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是非自然的存在 ,但不应处于反自然状态。自然界不能容忍过分异化的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自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文化。要摆脱人类文化的困境 ,必须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战争状态”转向“永久和平”。由“战争文化”向“和平文化”的转变 ,是人类面临的最具深刻意义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就因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活在世界上,就人类而言,他要处理两大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他们的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像阿基米德这样的人只可能产生在希腊,不可能产生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文化博弈的实质是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较量,我国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就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正视人类文明成果,弘扬社会主旋律,整合多元文化,增强社会认同来夯实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高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最高追求的总价值日标,标志着人与宇宙、社会的高度和谐。在对其追求与实现中,中西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两大路数,东方中国传统社会一文模式是“天人合一”人与天、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和谐统一;西方社会一文化模式是以“主客二分”的方式充分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矛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西优秀文明成果,是一条将会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向自由之域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没有法律,人类便无法维系当下的社会;失去信仰,人类则无以面对未来的世界。在所有已知文化当中,都存在着法律价值与宗教价值的相互作用,都存在着宗教神性和法律理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互动先后经历了由契合到冲突再到和谐的历史轨迹:远古时代,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往往是混同合一的,法律理性借助于宗教神性得以展开;到了中世纪末期,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不断冲突,法律理性从宗教神性中分离出来;然而两者的长期分野却使西方人陷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迫使两者重新融合,并达到全新和谐,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和推动法治进程。西方宗教神性与法律理性辨证互动的历史轨迹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发展提供了借鉴:中国的法治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建设,而且需要对整个政治文化、法律文化进行重构,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人性论生发出的圣人治国,是对人性的否定,产生的是囚徒困境难题;西方的人性论产生的是法律治国,是对人性的肯定,破解了囚徒困境难题.从博弈论视角看,出现如此分野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家们试图设计一种仅有帕累托最优均衡的制度,但因为没有从现实的人性出发,导致只能依靠人治维护表面的帕累托最优均衡,实际上存在的却是囚徒困境;西方社会的政治家们则以承认人性为前提,设计了一种帕累托次优均衡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宗教有神论这一根本文化冲突出发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认为这一探索过程包括融合中西、西化和超越中西三个阶段,重点探讨了其发展演变规律及造成中国的现代化屡受挫折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科学内含深刻的伦理本性,主要表现在对善恶的关涉、发现真理与把科学作为游戏。同时,在对自然和存在的虔敬,对人类的爱与善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命运等伦理方面,科学与宗教发生着密切的关联。而作为科学与宗教的密切关联从西方科学家精神上所体现的宇宙宗教感情,既不设定人格化的上帝,也有别于各种各样的邪教,它本身就指涉宇宙的和谐秩序与规律,是一种信念,即基于伦理的信仰旨趣,这是看待西方科学家信念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翻译和合说以哲学和合说为核心,以东方的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论、西方的四因说和存在实体说为文化底蕴,以传播学的信息传播结构为模式建构的基础,以合作、关联、顺应为操作原则,构成一个开放、动态、均势的生生不息体系。翻译和合说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恒量性与动态性、模糊性与开放性、层级性与传承性、超越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以《孝经》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方译者在专有名词、句意表达,文体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翻译方法及策略的不同究其根本乃是源于不同文化圈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