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证券市场新股上市定价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的实际情况,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统计分析50只新股的上市首日价格(包括开盘价、收盘价和平均价),探讨影响新股上市首日价格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股上市定价的回归预测模型,根据此模型可以对即将上市的新股作定价分析和预测,为管理层、券商和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股折价现象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折价现象指的是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格普遍高于新股发行价格,这一现象一直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新股在上市后的短期均衡价格反映了所有信息,那么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意味着新股发行价格显著低于其内在价值。国内外对中国新股折价现象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的分类主要按照发行公司、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的两两关系,实证研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信息不对称、行为因素和制度因素。文献分析表明,信息不对称和行为因素是影响中国新股折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9-2011年间在深交所上市的200只创业板新股的数据,应用多元回归和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研究新股首日抑价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发行价格、首日收盘价、超额认购倍数是影响抑价率的显著因素;而与首日换手率和发行市盈率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高频分笔交易数据研究了我国新股上市首日市场微观结构的流动性特征,得出了我国股市新股上市之后首日流动性的变化模式,并进行了具体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新股上市首日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交易量和交易额等流动性指标都显著地高于日常交易;新股上市首日的买卖价差、深度、平均每笔成交量和平均每笔成交额都呈现“L”形变化模式,这是新股上市首日信息非对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2006年到2011年中国A股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数据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新股投机行为对IPO抑价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股投机行为与IPO抑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级市场资金、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新股上市首日股价波动程度等代表新股投机行为的指标均对IPO抑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股破发现象屡屡发生引发人们对新股定价的质疑,本文利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新股破发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了发行价格、首日收盘价、中签率、机构认购倍数、每股净资产、换手率有较明显的影响,是新股破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完善新股发行制度、规范投行对新股的定价、投资者理性申购提出建议措施,减少新股破发的频率。  相似文献   

7.
IPO中的价格管制及其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中国股市经历了罕见的牛市行情,A股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市场更成了无风险、高收益的代名词。从一级市场申购获得的新股票,在二级市场开始流通后,其价格在上市首日即可出现数倍的暴涨。打新股成为最时尚的投资项目。借助对中国新股发行市场的观察,本文分析新股发行价格管制机制对股票一、二级市场价格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价格管制导致的新股发行市场租金的产生和追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IPO抑价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造成资本的聚集严重制约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2014年1月,我国资本市场重启IPO,引入新股上市首日临时停牌机制,这一举措是否可以改善抑价水平及其影响因子?通过使用破板日中价来描述首日停盘机制下抑价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发行因素代表的不理性因素对IPO抑价水平影响有所下降,说明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水平得到提高,市场对新股的投资变得更为理性。  相似文献   

9.
投资者情绪、新股发行方式与IPO首日收益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投资者情绪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市场投资者情绪指数,同时结合一级市场的发行方式来研究2000年至2008年的新股首日收益率。研究结果表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率产生显著为正的影响,询价发行方式下的新股首日收益率明显较低;同时,相对于其他发行方式而言,询价发行方式更能反映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和需求,能显著降低市场投资者情绪对新股首日收益率的影响,使首日收益率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从短期抑价和长期超额收益两个价格表现方面分析了我国新股首日大单交易的特征,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了大单持有者信息优势及影响大单交易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正处在“新兴+转轨”的中国市场,整个IPO抑价水平一直在下降中,IPO的平均超常收益都显著大于零,平均超常收益有增长趋势;新股首日大单持有者在信息上相对于小投资者并没有信息优势,中国IPO市场竞购者不是长期投资者,他们做如此频繁的大单交易,目的在于获得短期收益;首日回报率和发行募集资金总额是影响大单交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股上市时的价格定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传统的回归方法进行分析效果不是很好.本文运用自组织建模方法对影响沪市和深市新股定价的因素进行分析,既找到了它们的共性,也发现了两个市场的"个性",为投资者、券商、管理层在沪市、深市市场运作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说明了自组织方法对金融、证券等在不确定复杂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电力上市公司IPO抑价水平反应股票定价的合理程度,本文选择每股收益、上市首日大盘指数、上市换手率、发行数量的自然对数、上市发行日差作为影响IPO抑价的变量构建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新股发行询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深交所、上交所近日相继发出通知,对新股上市首日交易作出严格限制。其中尤以深交所发布的《关于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制度的通知》更为严厉。该通知规定,自3月8日起,股票上市首日,盘中成交价较当日开盘价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10%,或者盘中换手率达到或超过50%,深交所可以对其实施盘中临时停牌至收盘前3分...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9—2011年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研究了以承销业绩衡量的承销商声誉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抑价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承销商声誉的破发补偿效应。研究发现,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中,承销商声誉对IPO抑价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新股上市首日的破发现象将导致投资者对新股承销商的认可度下降,这种承销商声誉的破发补偿效应将显著降低该承销商随后所承销新股的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15.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加权最小二乘法,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发行上市的206只A股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首日股票换手率、筹资规模和市场指数对上市首日超额涨幅具有较显著的影响;而发行价格、发行市盈率、发行前每股净资产、发行后实际流通股比例、发行方式及股权分置改革对A股上市首日超额收益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IPO承销商托市行为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股的高初始收益率一直是IPO(首次公开发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早期,学术界都是从发行价偏低(即IPO抑价发行)来解释这一异常现象的,但是自从Ruud提出承销商托市的观点后,学者们便开始从上市后的首日价格过高方面展开研究。文章对承销商托市的具体行为,其与新股折价发行的关系以及托市动机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分别基于托市交易数据和后市异常现象的承销商托市行为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增发新股折价现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逆向选择假说对我国增发新股的折价现象没有解释能力,不确定性假说具有某种解释能力。我国增发新股的首日超额报酬率与投资者的配售比例、上市等待期的指数报酬率负相关,与承销商的声誉、事前不确定性程度正相关。上述发现表明,当前增发新股时,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和法人投资者)与其他公众投资者(去除老股东的公众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差异并不明显;我国的股票市场尚是一个参与各方未达到分离均衡的市场。  相似文献   

18.
我国A股市场IPO高抑价的制度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O抑价是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最具迷惑性的金融难题之一.对于给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带来重重隐患的IPO高抑价,不能直接以西方国家的理论进行解读,需要深入剖析导致我国IPO高抑价背后的制度性因素,从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定价和交易制度的层面进行探讨.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定价和交易制度,实现一、二级市场的平稳对接或许是抑制新股上市首日过度炒作,实现IPO抑价水平合理回归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问题的一个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描述统计、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问题进行了一个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我国新股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的基本特征,得出了影响我国IPO定价的主要因素,并分阶段建立了几个多元回归模型,指出各主要因素对新股发行价格具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随机边界方法,比较分析了我国A+H交叉上市企业初始收益率合理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论认为,交叉上市企业在内地市场上市首日收益率过高,存在发行效率损失;在香港市场上市首日收益率属于正常范围,发行效率较高。A+H股在内地市场初始收益率主要受到预测每股收益和上市首日换手率两个指标影响,而在香港市场则受多方面因素复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