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国共合作抗日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乃是由于新的历史环境决定的,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全中国.这种历史事实,使国内各个阶层、各个党派、各个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着变化.各阶级、党派、集团的一切抗日力量,一致认识到民族斗争是主要的,民族利益高于一切,抗日利益高于一切.共产党首先热情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主动与国民党谈判.国民党也逐渐改变政策,转到与国内各党派团结抗日的立场.由此可见,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历史环境下,抗日救国就是全民族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 ,国共两党都十分重视争取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支持。在国统高校 ,共产党充分利用各种合法形式、谨填建立党组织和进步学生组织 ,将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巧妙结合 ;国民党则公开建立学校党部、壮大三青团和纪律督导部、强化青年劳动集中营  相似文献   

3.
高鸣 《江苏社会科学》2006,3(2):181-18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走到了一起,共同的目标使两党的外交政策具有诸多共性:都以独立自主作为外交的基本原则;都能淡化以往的政治分歧制定外交的策略方针;都把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作为外交的根本前提和目标。国共两党求同存异,团结合作,联手外交,不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造就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河北省地方组织间关系大致经历了友好合作、磨擦与反磨擦乃至名存实亡的加速蜕变过程,斗争范围从根据地扩大到敌占区,斗争内容从政治、军事扩展到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缘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历史的积怨和猜疑的积累等因素,国共关系中的张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国民党将反共从文攻升级为武斗,迫使中共不得不奋起捍卫民族和革命利益。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加剧了两党对立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削弱了民族力量,对抗战大局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廿三年中间,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且比较成功地加以实施,对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唐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对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简要述议,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唐初,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急需妥善解决,而民族问题正是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最大问题之一,一些少数民族(或部族)首领时有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 ,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战” ,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方针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速胜论” ,而是“持久战” ,或叫“持久消耗”。两种抗日战略方针虽有某些相同相似之处 ,但也有许多不同。两者相比 ,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方针在许多方面都显得逊色 ,从而更显出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是抗战时期山东社会最基本的形态,也是山东地区抗战的社会基础。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采取截然相反的政策,致使山东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不同的乡村社会控制局面。本文拟对这段历史进行探析,以期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陈瑜 《贵州社会科学》2005,1(2):154-156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战场,国共两党都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对于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问题,国共两党既有共识,又有认识差异。由于国共两党对敌后游击战争的认识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抗战结果: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武装力量迅速扩大;而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萎缩,游击部队日益减少,在敌后战场上逐渐失去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延安,这座普通偏僻贫穷的小城,它长期都是默默无闻,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难以觅见它的身影与踪迹。然而,1937年伊始,延安因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而名驰九州海外。从此延安犹如一块磁场,吸引着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投奔她的怀抱,集合在她的膳下,熔炼熏陶以后,奔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开创扩大巩固根据地、解放区,终于赶走日寇,打败将介石,建立一个红彤彤的中国。延安成了革命圣地,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广泛参与下,为发动妇女参与抗战,国统区进行了包括妇女干部的训练、一般妇女民众的训练、妇女武装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妇女训练。这项活动是对各阶层广大妇女进行的一项有组织的思想和文化教育。通过妇女训练,上千名的女干部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广大妇女同胞积极投身抗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何看待抗战时期的诗歌价值观?有两个视角:一是历史的视角,一是当代的视角。从前者着眼,可以更多地看到这种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从后者着眼,又往往更多地发现其历史的局限性。本文试将历史的视角与当代的视角结合起来,考察抗战时期的诗歌价值观,以期从宏观上把握抗战时期的诗歌特征。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文学是时代的肖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抗战文学正是抗战时代的产物。抗战时期,社会生活失去了平衡,一切活动以战争为转移,由此决定了抗战文艺的特殊性,即文艺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与美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平衡。诗歌也是如  相似文献   

12.
略论元朝仕进制度中的民族歧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元朝统治者为始终保持其最高统治权力,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殊利益,极力推行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的仕进制度,既因采用汉法而具有中原特色,又因保留旧制而具有蒙古传统,从而使其新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在这项制度中有着十分明显的反映和表现.(一)在元代,“仕进有多歧”①而入仁为官的基本途径首先是“根脚”.所谓“根脚”,指人的家世、出身、资历等.因此,元代入仕,首论社会出身.元制:中枢省府台部的高级官员,乃至地方上府州县的长官,皆由皇帝任命勋臣、名门以及儒吏出身且品资相当者担任.人仕重国姓,亲本族,历代统治者莫不如此,而元代尤甚.蒙元时期,怯薛出身是“大根脚”.早在成吉思汗时代,怯薛就是蒙古国家机构的核心.怯薛起源于草原部落贵族亲兵,既是大汗的  相似文献   

13.
"胡汉一家,厚德载物,汉胡合治"是唐朝治理西域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唐在西域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政治区划分而自治,在经济上实行轻税制,在军事上对诸胡实行城傍子弟兵制,在文化方面实行兼容并蓄文化政策,以华夏文化为主导,与诸胡语言文字、文化民俗并存。  相似文献   

14.
在抗战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多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的民族文艺运动。官方试图将其引导到文化统制的轨道上去,但由于众多自由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参与,这一运动已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具备了民主主义、启蒙主义、国际主义等新的质素,没有重蹈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和30年代中期的“民族文艺”的覆辙,官方的图谋因此落空。  相似文献   

15.
大后方声势浩大的讨汪运动,共分为汪精卫叛国与反汪浪潮的兴起、汪逆投降活动的加剧与反汪斗争的发展以及汪伪政权的建立与反投降斗争的最高峰等三个阶段,研究这一段历史,对深化抗日战争研究和批判今天阻挠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略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工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民党西南统治区的研究。相形之下,抗战大后方之一西北地区经济的研究就显得相当薄弱。在西北各省中,甘肃东连关中,北瞰宁绥;南通汉沔、巴蜀,西接青海、新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时期国民党第八战区(即西北战区)长官总署就设在兰州。因而甘肃是战时西北的中心,当时曾一度兴起的“开发西北”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以甘肃的开发建设为重心进行的。因此,抗战时期甘肃的开发建设在近代西北开发史的研究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汤梓军 《人文杂志》2006,(1):113-118
尽管中国的《国家总动员法》从1942年才开始实施,而事实上,从全面抗战爆发起,国民政府便已开始全国人力、物力总动员。八年抗战中,四川作为大后方兵员补充基地,从其动员发起、机构和制度建立、兵员的征募和补充,四川的兵力动员卓有成效,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范连生 《兰州学刊》2008,35(2):128-13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俯顺舆情,制定和颁行了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具体措施,严惩贪墨,这并非全是表面文章,对保证抗战的胜利有一定的积极意叉。但由于其阶级属性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国民政府的反腐败斗争“雷声大,雨点小”。  相似文献   

19.
略论抗战时期的特矿销售唐凌抗日战争时期,钨、锡、锑、汞等矿产属国民政府统制的物品,称为“特矿”。本文根据资源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参证其他史实,对这一时期特矿的销售市场、形式、机构、利润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销售市场及形式抗战时期,中国特矿主要销往美国...  相似文献   

20.
民众动员是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政治目标,动员的形式、深度和广度会不一样,但其实质均是反映政治卞导(政权、政党或政团)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动员和参与的互动关系。这种动员和参与的有无以及动员的有力有效和参与的普遍持久与否,于政治目标的能否实现关系极大,在贫弱落后的国家进行反侵略战争时尤其如此。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本文拟围绕民众动员一事,对这一阶段政治主导合力的构成、动员和参与的互动特征、动员中的不足和磨擦三个问题略加论述。武汉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