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狩猎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贵华 《唐都学刊》2005,21(3):14-17
唐代狩猎诗数量虽不多,但作者涉及面广,无疑是辉煌灿烂的唐诗中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唐代狩猎诗创作的繁荣,与唐代朝野普遍尚猎的风尚及文人入幕、从军边塞活动密切相关。唐人狩猎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于中还透露出崇猎尚武、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张连举 《唐都学刊》2006,22(5):31-33
唐代江河津渡架设桥梁已很进步与普及,木梁、石梁、舟梁应有尽有。唐代的诗人们也纷纷以如椽巨笔书写虹桥彩梁的丽姿倩影,抒发因桥触发的情志感慨。无论是西京长安的灞桥、渭桥,还是东京洛阳的天津桥,抑或是架设在城郊乡野的板桥,尽管有些桥身早已灰飞烟灭,但其桥名依然存留在不朽的诗章里。唐代诗人用言情味最浓的诗歌来赞叹称颂桥之美景,来抒发情志感慨,从中不难感受到唐人生活的浪漫甘苦。  相似文献   

3.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4.
贺严 《社科纵横》2010,25(11):77-81
唐诗选本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唐代的初创期、宋金元的发展期、明代的兴盛期、清代的总结期。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文学集大成的历史阶段,作为唐诗重要载体的唐诗选本,其主要特点就是对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表现出明显的集大成特征,这种特征具体来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集历代唐诗选编选成果之大成;二是集当时社会时代风会之大成。  相似文献   

5.
左汉林 《唐都学刊》2007,23(1):15-19
在唐代,献诗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具有讽谏性质,另一种则是歌功颂德之作。有官职的人献诗为依例上奏,无官职的人要投匦上奏。人们热衷于献诗,是因为通过献诗可以得官或得到高名。边将献乐往往选取或截取当时著名诗人的诗作作为歌词,其歌词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而献诗则是诗人一时之作,歌颂之作较多,文学性往往很差。  相似文献   

6.
李瑛 《学术交流》2005,(2):168-171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送别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送别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送别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读唐五代女性诗歌,我们发现其传播方式有石刻——女皇帝、皇后的女性意识的流露;驿壁屏风——公主的控诉;袍、树叶、金锁——宫女的愿望;燕足、石壁、写真——弃妇的哀怨;龟形——征妇的渴望;寺壁、观壁——勇敢女子宣言;红绡帕——“疯女人”的行动;青楼妓馆的墙壁——妓女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承中唐而实现一大转变,明显区别于盛唐诗近于圆满的艺术之美,具有一种虽美而残、虽残却美的特殊诗美,我们称之为残缺美。这种诗美气象格局较为逼仄、促迫,感情相当幽微、纤细,在风格上偏于柔细、冷峻,题材上转向偏重于对内心的刻画,体裁上专心于五、七言律绝体的锻炼。它以丰富的感性为基础,是颓圮、残破的历史导致的晚唐诗人心灵的残缺在艺术创作中的反映。这正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6):108-115
明前期关于唐诗分期的论述,主要以高棅与台阁文人为代表。洪武间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形成"四唐九品"之分期,在"世变论"与"体裁论"结合下注重唐诗之文学考察;永乐末高棅在《唐诗品汇》基础上删减成《唐诗正声》一书,已多以"性情之正"为标准选诗,其诗学思想与台阁文人渐趋一致。永乐至成化间台阁文人之唐诗分期多曲解杨士弘《唐音》之三分法,分期更多是依据"世变论"。高棅与台阁文人虽同尊盛唐,但又有区别,前者多推崇盛唐之古诗,而后者更尊尚盛唐之律诗。台阁诗学思想下的唐诗分期与宗尚存在诸多矛盾,在为何尊唐、为何尊杜等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显示出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吕蔚 《唐都学刊》2004,20(5):47-50
"安史之乱"对盛唐诗人的心态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盛唐时期相比,战乱中的山水诗呈现出新变的特征:盛唐诗人将愤世哀世、悲天悯人的社会意识注入对山水的观照中,显示了儒家强烈的入世精神;盛唐诗人由开阔的胸怀转向对自我心灵的关注,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显示出奇崛深幽的个体忧愁;战争中的山水诗不再体现平静而超然的心态,而流露出枯淡空寂的情调。从山水诗的变化也可窥见战时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12.
唐代游仙诗的世俗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平 《唐都学刊》2002,18(3):32-35
游仙诗反映了人之为人的超越维度 ,究实质包涵进入仙境和死亡再生两个命题。随着道教的产生 ,游仙诗逐渐走上世俗。其原因有三 :其一是社会巨变中唐社会风气的影响使游仙诗走向世俗。其二是六朝与仙小说的影响将遇仙世俗为遇艳。其三是受长生可致思想的影响 ,道教将获致长生世俗化为炼丹保命  相似文献   

13.
唐代出现了大量以直率、热烈抒发内心情感为特征的女性爱情诗。这一与儒家传统诗教相悖现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方面,唐帝国开明而开放,封建礼教较为松弛,女性所受封建束缚较少,敢于主动、勇敢追求爱情;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妇女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的重情、率真等气象,又为唐代妇女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韩大强 《唐都学刊》2006,22(6):48-52
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的诗歌在奇特幻想和浪漫精神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三李与唐代其他文人一样热衷学道、访道、做道,而且道教思想和神仙观念对他们人生态度、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三李对神仙观念也进行了世俗化和艺术化的改造,从“道”路—“道”情—“道”理三个层面凸显出逐渐深入改造的意义。神仙题材在他们的作品中主要是作为隐喻、象征而存在,是抒发情志的手段和依托。其审美成分大于信仰成分,艺术意义超过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洁 《社科纵横》2007,22(6):102-104
边塞闺怨诗是唐代边塞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类以描写征妇怨情愁思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可以窥见唐代征妇为战争而承受的生活重压,因战争而起的复杂心绪,它是了解边塞与征夫、了解征妇心理与情感的生动资料。  相似文献   

16.
崔荣华 《唐都学刊》2005,21(4):28-31
唐代进士科从初唐的策问取士,到武则天的始试杂文诗赋,再到盛唐时期单纯试诗甚至律诗,充分表明了进士科考与唐代诗歌文学之间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推进了唐代科举于文学的偏重,同时刺激和催发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体裁对语体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使其能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反映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语句的"重复"和意象的"勾连"是组诗语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产生特殊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严春华 《唐都学刊》2009,25(5):30-34
同一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不同文体中有何区别,以唐代仙境主题为例可以探讨在诗歌与传奇两种文体中的异同,分别从仙境之布构、仙境生活之描绘做具体分析,最终可以探寻出二者产生差异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史卫 《唐都学刊》2004,20(6):14-18
社会重诗风气和以诗取士积极推动了唐诗传播,并为之营建了良好的传播环境。唐诗传播途径由散点式个体传播逐步向社会辐射形成片状传播,并由交通网联结成庞大的传播体系。唐人对传播是积极的、主动的,并能注意传播反馈。  相似文献   

20.
赵豪迈 《唐都学刊》2002,18(4):15-18
唐代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文处理制度 ,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公文处理工作网络 ,并通过法令的形式保证了其贯彻执行 ,这对唐代政治的清明、高效以及政令的畅通 ,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唐代能够形成我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几个所谓“治世” ,完善的公文处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