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自"君民共主"转变为"君主立宪",其所持的"孔子制宪说"可为此转变提供解释。康有为的"孔子制宪说"源于其突破传统公羊学后形成的新的"孔子改制说",强调了孔子立制的根本性法规范地位。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在于其为实现"君民共主"主张,于1895年提出的"议郎制"改革设想受挫。面对挫折,康有为继续坚持其"议郎制"的立论基础——"孔子改制"思想,又复受近代宪法理念激发,最终融铸传统"宪法"思想和"孔子改制"思想形成"孔子制宪说",以强化孔子的政治权威地位,突出孔子立法对君主的规范作用。"孔子制宪说"建立起了"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间的逻辑联系。"君主立宪"思想经康有为提出后在清末广为传播,成为清末政治改革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人格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人格观的转折点。甲午战争前康有为已经介绍了西方近代自主平等的人格思想,但对这一思想如何与中国的改革实际相关联,他当时并没有涉及。甲午战争的惨败对康有为的思想触动很大,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他深感国民的主...  相似文献   

3.
彭塞 《天府新论》1994,(1):51-53
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彭塞一、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青年毛泽东曾受康有为等人的影响,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热烈拥护孙中山主张.参加了湖南起义新军。以后组织驱逐督军张敬尧及废除督军,建设民主政治的运动。五四运动后不久.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  相似文献   

4.
以往认定康梁维新派在戊戊政变后由进步、先进转向保守、落后,主要是立据于两个不争的事实:一是此时康梁维新派在实践行动上成立保皇会,武装勤王;二是在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于1993年11月在广东新会、南海两市举行的“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经过对这两大事实的讨论和辩析,认为这一定论是有失偏颇的。关于“保皇”问题c与会者指出,以往认为康梁维新派成立保皇会进行武装勤王,是维护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是康有为等人对光绪报思的行为,这只看到事实的表象,而没有抓住本质。第…  相似文献   

5.
略论康有为的对外开放思想陶水木作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有为,他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他的这部分思想遗产,对于弄清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对于当今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作为晚清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这一事实是人们熟知的,而实际上,这部著作还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康有为的思想文化观念。如何透过谈碑论书的表象,去探寻其中的思想文化意蕴,并以此认识康有为思想体系的发展轨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试析康有为的变易思想甲午战争前后,康有为的变易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甲午战争之前,康有为已经开始论述改革的必要性,但囿于眼界,他的变革依据仍然局限于“天变”的传统范畴之内,他所选择的变革也没有摆脱皇权的窠臼。甲午战争的惨败促使康有为以新的角度审视了中...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近代化观的转折点,它使康有为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此前的近代化。在中日对比的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了变政的主张,他融中学西学、民主民本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近代化观。这一思想缩短了中国与世界进步潮流的...  相似文献   

9.
中西文化与康有为的变易思想吴乃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甲午战争前后,康有为的交易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甲午战争之前,康有为已经开始论述改革的必要性,但困于眼界,他的变革依据仍然局限于“天变”的传统范畴之内,他所选择的变革也没有摆脱皇权的窠臼。甲午战争的惨败...  相似文献   

10.
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逐步摆脱了康有为的思想束缚,思想变得激进,倾向于革命.但是1903年赴美国考察回来,他却不支持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回归到改良阵营.考察梁启超政治思想由激进而趋于保守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他的回归非但不是落后,反而是对中国未来的超前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试析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启蒙思想□吴乃华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的转折点。戊戌之前,梁启超以变法的宣传家而著称,为鼓吹变革作了大量宣传工作。但在当时,他的思想还未突破康有为认识的局限。他主张自主人格,但和康有为一样,他把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之身;他...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戊戌变法的领袖、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逝世六十周年,青岛市康有为研究会于1987年11月4日至6日,在青岛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有关专家学者共40余人。与会学者就关于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的思想,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及研究康有为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见解。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思考未来的思维轨迹──“公─平─一”任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大同思想是康有为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在评价康有为所设想的大同社会的性质问题时,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总的特点是把大同思想的出现看作是单一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4.
“立制度局以议宪法”的“宪法”一词,是理解康有为“立制度局”主张的一个关键词。《浅析康有为开制度局的主张》一文,对这一词的解释是:“当然,这里所说的宪法还不是君主立宪的宪法,仅是指国家的重大法典。”①我认为,这一解释缺乏史实依据。在康有为使用的变法术语中,“宪法”一词的特指含义是明确的。他在奏折中曾经提出要求,“特开立法院于内廷……草定章程,酌定宪法”;②他在进书中曾经发出警告,“今吾贵族大臣,未肯开制度局以变法也。夫及今为之,犹或可望,稍迟数年,东北俄路既成,长驱南下,于是而我乃欲草定宪法,恐有勒令守旧法而不许者矣”。③两则史料,前则以“章程”一词与“宪法”一词相区别,后则以波兰的君主立宪制被沙俄扼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将孔子奉为中国的教主,孔教的称谓既表明孔子是宗教家,又表明孔子是教育家。在这个前提下,他对孔子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宗旨予以探究,从不同角度共同展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康有为来说,正如教育家是孔子是教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样,教育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认定孔子是教育家并阐发孔子教育思想者并非康有为一人,在孔子是教主的前提下发掘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康有为的显著特征,也正是这一点拉开了康有为与同样认定孔子是教育家的梁启超、章炳麟等其他近代哲学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戊戌维新史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发表了不少论文,发掘了一批新资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并展开了有益的讨论和争鸣,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前进。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几年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一批康有为奏折抄本与进呈书原本,为研究康有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史料。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康有为在戊戌年间的真实思想,而且可以澄清和纠正过去作为研究康有为变法思想主要根据的《戊戌奏稿》的伪造与改纂之误。这也说明有必要对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进行重新研究与再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 康有为哲学思想表述上的一个特点是:大量借用古代和西方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名词、概念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康有为思想形式的模糊性质.但是,与康有为借用西方自然科学的术语相比,他更多地是沿用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和范畴.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里,本来就存在着哲学思维的模糊倾向.到了康有为,又借用旧概念去说明新的世界观,在同一概念上旧内容与新含义往往并陈着,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用原来的意思和规定去理解这些概念,这就加深了康有为思想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身为今文经学大师的康有为所倡导的“托古改制”,是引人注目的一幕史剧,它的悲剧性结局,不仅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有关,而且受康有为本人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本文拟通过对康有为“托古改制”及其思想武器——“经学”进行剖析,进而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层的文化意义上解释:为什么类似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在中国不能成功?为什么作为思想武器的近代经学,会由推动改革的工具逐渐变成束缚思想家的精神枷锁?并以此就教于同行与先辈.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经济思想的探讨,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整个经济史的研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康有为本人在百日维新开始之后,专门的经济论著颇少,人们不免有巧妇无米之感。最近,笔者在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之下,查阅了康有为戊戌变法时进呈光绪皇帝的《列国政要比较表》一书(亦称《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本文拟围绕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对百日维新时期康有为的经济思想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在《实理公法全书》和《大同书》中分别以人人都由天地原质而生以及建立一个共而平等的社会为理论起点,论证了人的平等的应然性并否定了"三纲"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康有为认为,实现平等不能靠骤进的革命,因此时民众智识尚未成熟,因此,只能采取君主立宪的方式实现平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