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古人云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渴求知识的人 ,不能仅仅给予知识 ,而应当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使其学会学习 ,终身受益。一、激发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求知欲 ,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其一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例如 ,教《沁园春·雪》 ,通过歌唱与表情背诵课文 ,把学生带入北国壮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雪境…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综合训练。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对于一名刚刚步入作文门槛的小学生,尤其是对于孤陋寡闻、不善表达的山区小学生来说,可谓困难重重。他们更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正确的指导。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作文起步教学除了授之以“渔”,还要授之以“娱”,以及授之以“欲”和“誉”。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写作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困境。学生既为写什么而发愁,也为怎么写而担忧。无形之间,“作文”便成了学生、老师和家长所背负的一个沉重的包袱。这使得原本应充满人性美的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  相似文献   

4.
精品课程建设中问题式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武教学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一流教学方法的内容之一。这种教育方式,重视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交。此外,教师自身的学术研究是开展问题式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四步程控作文批改是切实可行的作文批改方法,它包括教师阅批、学生互批、学生自改、老师核批四步。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把作文批改作为写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批改的旁观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传统作文教学长期存在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1、学生作文读者少。主体写作、评改意识差。除极个别典型之作外,学生精雕细琢的作文向来只有老师一个读者,教师凭借个人意志掌握着评改的生杀大权。学生普遍产生“为改而写”的错觉.把作文当作被动的负担交卸,因而缺少自评自改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只重分数不重评改,评改的效用得不到发挥。  相似文献   

7.
齐文华 《新天地》2011,(7):87-8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注重收集素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指导,更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应变多问多讲,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边体验边倾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曾对“学生作文老师全批全改”这种传统作文评改方法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而效果呢?叶老亦曾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新课标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改革,学生应该是整个写作活动的主体,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评改的主体。因此,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改是非常重要的。为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实践活动,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开展了《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的实践研究,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下的宽松式作文教学.指的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仁日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实在写不出来时,老师予以明确、具体、有效的指导及帮助,或者组织引导互帮互助,以达到写好作文之目的。必须承认.这里所说的帮助,包含着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需要是老师指导的前提,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帮助而不是包办,需要的是思维上的活跃,而不是禁锢,因为,主体是学生。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问题。而现实是,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导致学生一写好文章不去检查,更不去修改,一交了之.留给老师去批改。而老师呢,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把学法指导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谈及作文教学,“教学生作文难,教学生初写作文更难。”这可能是在作文教学起点任教老师的共同感受。教学生初学习作,千头万绪,为师者易犯急躁情绪,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作文技巧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反而弄得这些刚涉足习作的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习作兴趣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而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纵观当今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存在"一窄二死"的现象。其表现是学生作文的范围太窄,教师的指导方法太死。在陈旧的教学思想和僵硬的教学方法的束缚下,老师不敢带着学生从课堂、课本里跳出来,作文内容唯基础练训,作文指导唯课内授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要培养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语文教师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主要途径。面对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挑战,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以较强的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数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广大语文老师首先要使学生知道“鱼”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体验掌握知…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他将会以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反之,就可能只是被动地、勉强地学习。因此,作文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要培养写作兴趣,就要让学生大胆地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学语文最怕的是写作文。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有机的整合,并科学地贯穿于整个写作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其具体方法笔者通过长期摸索、总结,认为应分四步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学语文最怕的是作文,就其原因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有机的整合,并科学地贯穿于整个写作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使写作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背景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反映客观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以培养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的练习活动。从教育者角度而言,是衡量其语言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志,就学生角度而言,也未尝不是表达其成长轨迹的一种途径。因此,一直以来,叶老师都比较注重让学生走进生活的作文,让作文及时反映学生在生活中的观与感.本案例来自于叶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而有趣的“挑战45秒”作文教学设计,让体验活动巧妙融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快乐活动中来完成习作,这是值得去探索的。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要改变过去作文教学“满堂灌输式”的传统,让学生尽可能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写出他们亲历感受的作文,就是所谓的“探究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