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族手工业是西藏历史上传统的三大经济之一,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具有独特的工艺特点和民族风格,产品享誉国内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藏还形成了许多民族手工业生产基地。而这些基地几乎都在“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区域内,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在西藏工业总产值中,轻纺工业及民族手工业总产值占41.2%,民族手工业在西藏经济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当今西藏现代工业还处在薄弱的阶段中,手工业生产已成为弥补现代工业不足的重要手段。它在西藏经济建设及人民生活、生产中具有不可…  相似文献   

2.
西藏传统手工业五金工匠的历史、行会组织及其社会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藏学在世界社会科学研究中,已成为一门显学。研究藏族历史、宗教、语言、天文、地理、文学、民俗、艺术、医药等方面的论著琳琅满目,但是对藏民族传统手工业的研究文章却不多,尤其是民族手工业中的金、银、铜、铁匠方面的著述更是稀少。西藏的金、银、铜、铁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整个西藏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工艺,是西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才智的体现。本文根据  相似文献   

3.
略述西藏民族手工业之格局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工业是继牧业和农业之后的西藏第三大传统产业.它的出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然结果。它为藏民族的农牧业生产提供了各种生产工具,同时又维系着这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并为此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西藏的现代工业在经历了艰难而又曲折的发展道路后,至今其基础仍然十分薄弱,手工业生产就成为弥补现代工业不足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弥补了现代手工业产品中民族特需产品的不足,丰富了西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内容。拙文是在1990年对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手工业较发达地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一篇探讨西藏民族手工业之历史、现状以及总体发展趋势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四十年西藏民族手工业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西藏民族手工业的特色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西藏民族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手工业的产品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它们大多被用于满足藏民族特殊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宗教性,是在藏民族社会历史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藏民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并在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等方面表现了藏民族的风尚和兴趣,反映了藏民族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因此,西藏的民族手工业担负着满足藏族人民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双重任务。西藏的民族手工业,对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  相似文献   

5.
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分析,认为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具有较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特征,但由于市场深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发展模式必然转化。特殊优惠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继续贯彻,并重点扶持民族手工业艺人的建设和积累,以及公平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克服自身脆弱性、培养适应体制和政策环境变化的能力,更是促进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民族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年间,民族手工业就有较大的发展。许多产品,如氆氇、地毯、卡垫、藏被、围裙、毡垫、帐篷、腰刀、木碗、藏鞋、民族帽、金银首饰、各种宗教用品等,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实践,形成了独有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俗,受到广大藏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人民的喜爱。有的产品在国内外还享有一定声誉。但是,在封建农奴制度下,手工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数量少,且大多是为三大领主服务。加之三大领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产长期停滞不前,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濒于绝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西藏6家民族手工业与高原食饮品业企业为例,分别从经济学(产品的文化价值)与管理学(企业文化建设)角度,探讨了西藏特色优势产业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如何通过文化资本的投入、开发与利用,达到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强化员工企业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目的.文章指出,考虑到特色优势产业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地方政府除履行管控和服务职能外,还可以在扶持这类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西藏传统体育是西藏人文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在西藏高原地域环境和地域条件及藏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并在西藏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得到认识。它和西藏历史、宗教、艺术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西藏地域特点和丰富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深入开发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存和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全民健身机制,使传统体育资源为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民族手工艺品不仅倾注民族情感,还渗透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逐步相互融合,民族旅游手工艺品的市场空前发展。西藏手工艺品作为有特色的高质量工艺品成为旅游手工艺品市场的中心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论述了文化保护意识对西藏民族手工艺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应该坚定落实保护政策,推动旅游开发和民族手工艺文化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富 《中国藏学》2005,(3):153-157
本文通过对中央党校西藏班的创办及发展的历史回顾,以及办好西藏班的经验等方面,较详细地阐述了党中央、中央党校、西藏自治区党委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西藏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西藏班毕业的学员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促进西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各项改革和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央党校为培养西藏民族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党校西藏班是培养西藏民族干部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广西商品经济史上的重要时期,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食盐、农产商品、手工业商品、土特产品几个方面考察了明代广西商品流通态势。由于明代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作为边疆地域的广西,农业、手工业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达到了一个新平台。由于交通网络的成熟,促进了广西商品的发育,而商品的流动多是依托以珠江水系,广东是商品流向的主要区域,形成了人们所说的“无市不趋东”的商品流通格局。  相似文献   

12.
云南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如火如荼的经营活动,既是目前藏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情况,同时也是目前云南和邻近藏区间民间商贸经济互动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文章在赴西藏拉萨、林芝、昌都等地藏区以及云南鹤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西藏拉萨调研情况为重点,对目前云南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同时结合调研实际对其发展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汉族移民与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伟 《民族研究》2002,(3):94-103
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史的研究方面,移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近年来,相关成果有所增多,然于六朝仍显薄弱。本文认为,六朝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来自岭北的大量汉族移民,充实了其经济开发的基本力量;与此同时,六朝政权又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政策措施。因之,珠汪三角洲的经济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 举凡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再度崛起,为广州港市的持久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这使得珠江三角洲不仅在当时岭南区域经济开发中首屈一指,而且正在逐步改变其落后于中原和江东的形象,走上与全国同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一廊"和"一圈"框架内广西与越南旅游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素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作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广西,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多方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之一的越南毗邻,双方对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尚显缓慢。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构建和“两廊一圈”深入推进的情况下,广西的旅游业应当抓住机遇,实现“一廊”和“一圈”框架内广西与越南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5.
清代以来商人会馆所承载的人力、商品、资金等市场化因素经由商帮的经营网络源源输入,加速了桂东北地区以手工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商业化进程,对桂林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近代化发展影响深远。商人会馆由城市渐及圩镇的扩散则使圩镇成为商业化向乡村渗透的据点,圩镇由内向封闭趋于外向开放,经济功能显著增强,桂东北乡村地区的市镇化从中获得了广阔的外部动力空间。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阿里地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但种类少,工匠技术也很差;手工业中,以家庭手工业为主,有数量不多的工匠户,世袭为业,处于社会最低层,被视为"贱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工业化、市场化的浪潮中,壮族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衰退的趋势日益加剧,抢救和保护壮族传统手工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广西靖西凌准村壮族制陶手工艺历史与现状的分析,探究传统制陶手工艺盛衰的原因,论证生产性方式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切实可行,认为增加土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开发创新性、工艺性、装饰性产品是壮族传统土陶手工艺走出困境与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朝关系史的角度,对17世纪朝鲜人流入中国东北的主要渠道及其对后金(清)社会农业、手工业、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我区文化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依然很低。当今,由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增强,所以,目前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启动有效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富有西藏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利用文化产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西藏文化产业化进程,使文化产业在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是必要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西藏以独特、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旅游开发的持续推进中,也存在种种令人深思的问题.实施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战略有助于克服旅游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对西藏生态的破坏,做到西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西藏高校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打造,可以发挥其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还能创造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缓解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西藏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