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清代,随着关帝信仰文化以格萨尔崇拜的形式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与此相关的汉族地区文化现象如抽签算卦等也在藏族地区开始盛行,在西藏一些庙宇内出现了同时使用藏文签谱与汉文签谱进行抽签算卦的藏传佛教宗教仪轨,甚至在部分藏传佛教寺庙神殿内出现了直接由藏文创作的签谱。文章对西藏拉萨功德林寺白度母殿藏文签谱《箭卦签诗预言》和雁荡山仙姑洞汉文签谱《仙姑洞灵签》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类似的典故和签诗体现了藏汉文化相互通融、同住共存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丹曲 《西藏研究》2005,(2):43-49
藏传佛教文化的兴起,对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思想不仅在藏族民间文学作品史诗《格萨尔》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藏传佛教寺院对《格萨尔》的保护和传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达那寺为例,就藏传佛教寺院在史诗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作者认为,在史诗《格萨尔》的流传过程中,藏传佛教寺院发挥了传唱、收藏、撰写、研究、收集格萨尔文物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中册记录了朗·绛求浙桂与岭·格萨尔王五次会晤的情况,涉及《格萨尔》中八位主要人物,甚至记录了岭·格萨尔王无子嗣的情况;下册记录了元朝时期帕竹政权首任第巴大司徒·绛求坚赞与灵藏、邓麻、馆觉等部落的交往,这些部落均为《格萨尔》中的岭国部落。这些史料在《江孜法王传》《汉藏史集》等藏文史籍中可得到印证,还被《西藏王臣记》《吐蕃历代赞普史》等藏文史籍所引用。文中涉及的地名、行政机构名均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注记,与《德格县志》记录保持一致,并且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中能够找到文献出处,说明中央政权一直在关注着西藏地方政权此起彼伏的更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古代文学的边疆史料应与汉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因此,《朗氏族谱灵犀宝卷》记录的《格萨尔》史料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有助于《格萨尔·林葱族谱》的辑佚。  相似文献   

4.
藏族《格萨尔》是一部反映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产生、发展、形成的历程堪称是一部记载藏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形象史书。纵向发展的历史可追溯至藏族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制度萌芽时代的古代社会;横向传播极其广泛,在藏族地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乃至在与藏族地区毗邻的国家及民族中广泛流传。文章通过对藏族与土族《格萨尔》中主人公——英雄格萨尔的诞生、求婚及称王母题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藏族《格萨尔》与土族《格萨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西藏研究》2004,(4):61-64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7.
藏族《格萨尔》流传到土族,叙事情节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多变异.本论文从影响研究学的角度比较分析藏族《格萨尔》和土族《格萨尔》在结构上的不同,认为藏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是圆型结构,土族《格萨尔》的叙事结构则是树型结构.藏族《格萨尔》属于串联复合情节结构的史诗,而土族《格萨尔》属于并列复合情节结构史诗.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域外传播与海外藏学的发展紧密相关,总体上经历了由欧洲向北美研究重心的转变。百年来史诗在北美的传播与北美藏学的发展轨迹一脉相承,根植于藏传佛教北美传播的文化语境。北美主体文化寻求精神家园的审美需求与《格萨尔》史诗的自由精神相契合,构成了《格萨尔》在北美传播的翻译语境。《格萨尔》史诗北美传播的语境分析,无疑会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走出去"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在流传过程中与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质的<格萨尔>.土族<格萨尔>就是在藏族<格萨尔>的深刻影响下产生的一部以韵散结合体形式说唱的长篇史诗.文章阐述了土族<格萨尔>的流布情况,说唱程序、形式和内容,整理、研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0.
《西藏研究》2001,(2):132-132
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堪称世界之最的《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研究和了解古代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人类早期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化石,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格萨尔王传》的创造者、保存者和传播者是藏族民间艺人,是由艺人用大脑保存并用口耳相传,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  相似文献   

11.
敦煌藏文本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文化精英根据汉文本《宅经》改编而成的一部有关姓氏分类的占卜典籍,使用群体主要为吐蕃移民。《人姓归属五音经》的发现,对于解决归义军时期吐蕃移民曾普遍采用汉族姓氏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包括《人姓归属五音经》在内的P.T.127,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在面临因卑户身份导致诸如在地区请占田经济体制中土地耕种权无法保障的困境下,为提升族群社会地位与认同,取得现实生存合法性,对族群文化进行重塑的产物。P.T.127这类看似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文本,其实隐喻着吐蕃移民如何利用地方秩序语言,在区域社会中以提升自身地位、建立身份认同的族群历史变迁。因此弥足珍贵,甚堪关注。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本《吉祥轮律曼陀罗》是一部重要的藏传密宗经典,对研究元代回鹘语文,回鹘佛教的发展及其与藏族文化、藏传佛教的联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文献不见汉文本,惟有藏文本流传,无疑丰富了中华《大藏经》的内容。全部文献较长,共23页,这里仅选取前10页予以译释。  相似文献   

13.
敦煌P.988号藏文写卷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被称为“儒家格言”的敦煌P.tib.987和988两个写卷是河西某汉文童蒙读物的藏译本,具体的资料来源此前尚不清楚。本文在石泰安法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寻出了其中的一批典故出处,并认为这部书体现了唐宋之际西北俗文学的一种典型风格。  相似文献   

14.
王万宏 《民族学刊》2014,5(4):15-18,106-108
网络图像在信息与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图像具有易得性、易编辑性、超语言性、图文关系多样性、传播途径多样性及图像的文化性等特征。以拉萨"3·14事件"反西方媒体歪曲报道来看,我国涉藏网络图像传播有以下不足之处,如重官方不重民间、重媒体不重个人、重国内不重国外和重文字不重图像等。对此,建议大力建设网站的涉藏图像专栏,与国外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图像分享渠道,重视民间的力量,注重涉藏事件图像传播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汉语教学必须从其学科性质出发,把握藏族儿童汉语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自身的特点,提高藏区汉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语言环境的不同,藏汉双语教学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汉藏文化的差异,汉语言环境中学习藏语比藏语言环境中学习难度更大,我们在青海省平安县当彩小学进行的藏汉双语教学试验,采用了新的藏文拼音教学法,取得了显著效果,探索了一条正在基本失去民族语言的藏族小块聚居区学习藏文拼音的新路子.本文介绍了试验的基本情况和测试结果,并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同美 《民族学刊》2012,3(2):63-67,94-95
本文认为古藏语木给(dmu-skas)是指通天之梯,古汉语建木是指通天之树,古汉语建木是古藏语木给的译音。木给与建木反映的是藏汉古文化视野中的早期原始的绝地天通思想。在藏汉民族古文化视野下,这种绝地天通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致经历了巫觋管理阶段、人人为巫阶段、政教合一阶段、前三者合题阶段等几个发展阶段,但是,在各自文化视野里每个阶段及其表现形式又略有不同。藏族历史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这样或那样的教派以及各种活佛系统产生发展之历史,其实说到底就是藏传佛教文化视野下绝地天通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部演绎历史。  相似文献   

18.
“常羊”本源于刑天神话 ,为古羌氐民族祭祀祖神之山 ,象征部族生存。“常羊”既是“帝”对刑天实施断首葬首巫术手段的凭借 ,也是刑天以无首之躯兴干戚巫舞的力量之源。基于此 ,在后世衍生出名为“商羊”的民间宗教舞蹈及相关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9.
索朗 《西藏研究》2008,(4):80-85
藏族传统数学是藏族传统文化中兼具深奥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历史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颇有特点.文章初步探讨了藏族传统数学的产生、发展、内容及其特点,揭示了藏族传统数学在藏族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万果  王巳龙 《民族学刊》2023,14(4):29-34, 137
以川、青区域涉藏州县的藏传佛教场所为重点关注对象,探讨涉藏州县宗教神圣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建构渊源、演进历程、现时表达及未来期望。在具有藏传佛教传统的涉藏州县区域,以寺院为核心的神圣场域建构,是藏传佛教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路径。在川青涉藏州县的多民族复合文化语境下,藏传佛教的神圣场域建构不断发展完善。在这一漫长历程中,藏传佛教一方面不断调适以适应本土化的历史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则通过教派之间竞争博弈与交往交流,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藏传佛教文化形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其在场的内在基础,并与藏传佛教话语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正反馈路径,不仅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地缘文化与宗教神圣场域叙事,而且还以人物交流、宗教传播及文化扩散的方式对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产生了积极的辐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川青涉藏州县多元文化语境的终极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