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人类学”是比较文学新兴的分支。它试图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文学材料,而文学材料又可能反过来充实并革新那古老的人类学。人类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及其文化,那么“文学人类学”就必定是跨民族、跨语种、跨文化,因而注定是“比较的科学”。“文学人类学”在中国大陆的崛起是近几年的事(可以参看方克强和叶舒宪等的有关论著),但是它的“运用’句有七十年左右的历史。郑振择、闻一多、陈梦家以诗人研究中国的民俗、神话,取得骄人的成绩,实际上就是“文学人类学”。这里还不说茅盾、鲁迅、郭沫若等的零星工作。中国文学人类学…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也就是通常表述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问题,已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但是中国五四以后的文学实践中,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观念,所受西方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由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学与人同构和互动的关系 ;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关系 ;文学的审美修辞性与人的生成智慧性的关系 ;各民族文学“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关系。并指出文学人类学体现了一种以人类的本质特征为基础的人学本体论 ,是一种跨学科的整体性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在文学人类学第六届年会上,围绕主题"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学者们结合古今中外的人类学理论、文献、文学文本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止在理论上进行建构,还在具体文本、田野调查事项上进行文学人类学解读,新颖、独特,具有深刻的洞察性。其中焦点问题集中在叶舒宪先生提出的大、小传统的再定  相似文献   

6.
科学主义是唯科学模式与方法是从的认识和研究原则,科学主义使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走向知识化、专业化、系统化、学科化.科学主义为研究者提供了信念与方法的双重支撑,并从认知和表述方式等方面具体参与了现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从而使传统文论的学术言路发生转型,导致文学功能和地位认识的改交,促使理论形态也由古典直观形态走向现代逻辑形态.科学主义在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因素,超越科学主义的局限,建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已是目前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方法论更新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09,(2):108-112
文学批评环境的恶化以及批评者自身能力的弱化,都使当代文学批评陷入新的一轮危机。所谓的“纯文学”、“文学性”等批评标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新生态,不再具有理论说服力和阐释的有效性。一方面,“纯文学”文学作品或文学姿态不再受宠,以“纯文学”、“文学性”批评标准所经典化了的“经典”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另一方面,通俗文学、民间写作、打工文学、80后新性情写作、欲望叙事和身体写作。却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如何有效地阐释当代的文学新现实,强化批评的能力,这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者和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必须更新论述方法,放弃狭隘的“文学性”批评标准。采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理解接受”理论、“交流对话”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本体论”观察视角来对待和阐释当代文学文化新生态。或许能给当代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究了在知识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研究如何应对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文学现象。文章认为,从人类学与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重叠地带或许能寻找到重审文学新的现象的契机,尤其是文化人类学以其核心的概念“文化文本”,“求异”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的原则与立场,不仅曾激发了现代作家的创作灵感与想象,而且催生出了文学人类学。这一门具有“跨文化”与“破学科”特征的学科必将为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带来多方启迪和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以"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为主题,通过探讨和反思现有的文化大传统观念,以期拓展和超越既有文明历史框架,在中国重新发现历史,由此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前沿性的理论探索。笔者对此届年会的主题和研讨的相关问题进行学术观察,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述:一、大、小传统的界定以及重估大传统的意义;二、中国的多元历史与多重叙事;三、文学人类学的学科整合与方法论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仪平策 《文史哲》2007,3(3):61-67
文学民族性问题是中国现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个“焦虑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实际上被“个别化”、“边缘化”、“表面化”了的课题。现代人类学将为该问题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创新提供一种可能。现代人类学立场的核心是肯定人类文化的相对性和差异性,将人的抽象、普遍、同一的本质还原为具体、特殊、多样的存在,最终突出人性的“民族化”身份和特征。立足现代人类学立场,“还原”文学的民族“身份”(特性),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应否“去蔽”、“还原”的问题,以此反思我们以往的学术研究现状,重构真正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文艺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学理论界出现“理论之后”、“反理论”、“理论终结”、“理论之死”等论调,“后理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后理论”不仅不拒斥理论,反而昭示着即将到来的理论。面对文学理论的非文学化、体制化和“科际整合”之势,关注文学之维,回应文学问题,当是“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合法性根据所在。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积极探索二者对话的可能和张力的消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应该成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建构新范式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批评方法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旧世纪的更替 ,会给作为文学研究者们的交际方法———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的方法带来哪些变化呢 ?我们是否能够在研究传统批评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 ,探索一种更符合时代变化和文学自身特点的批评方法呢 ?这些问题显然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尽管在 2 0世纪 ,这一被理论界称为批评的世纪 ,批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 ,纷繁复杂 ,研究成果丰硕 ,但是其基本的发展走向还是较为明显的。文学批评及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越来越趋向多元 ,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对话局面。然而 ,我们同时又注意到 ,这种“多元化”和“对话”的格局仅仅是就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  相似文献   

14.
文化即表述     
我还是按照设计的程序讲.对话之前先陈述自己的观点.首先讲两个例子,一个是伦敦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是"好莱坞"的电影生产.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由电视转播之后,引起中国观众的不少联想和议论.其中之一便是将它拿来与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比较,思考彼此在文化表述上的同和异.我觉得可以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做伦敦开幕式的"前文本",就是说后者的创作团体多半会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作一种对照,要么由此超越,要么与之对比.这两个影响全球媒体的"表述事件"跟我们今天的对话主题紧密关联.从文学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北京和伦敦的开闭幕式乃至整个奥运会的运作和转播本身,都可以视为族群、国家及世界性的文化表述.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此起彼伏的表述看似无关,实质是相互呼应,构成了整体性的全球话语,需要看到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方可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5.
东方社会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理论方法出发,19世纪50年代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东方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扩张中,将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系,实现“资本主义化”。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和俄国社会农村公社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跨越论”设想,为处于资本主义殖民化的东方社会指出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化是“跨越论”的基础,“跨越论”又是东方社会资本主义殖民化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实质上更是一种以历史主义(而非逻辑主义)为价值系统的学术史观。它直接继承着中国传统的历史主义、特别是“五四”时期所形成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而来,同时又是对这一传统学术方式的超越。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最注重材料的鉴别与使用不同,文学人类学更重视对于主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从价值观念的角度看,与旧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不同,文学人类学采取的是一种更为客观的价值中立策略;从历史观念的角度看,旧历史主义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基于一种“文化利用”态度,而文学人类学则以对历史本身的还原为旨归。作为一种学术史观的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其唯物史观依据可以归结为“原始的存在如何决定了原始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文学研究所持有的基本理论始终未曾被有效厘清,其价值还原和理论构架已经成为迫切的问题。为规避区域文学研究的歧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本土性”保持一种敬畏而冷静的、珍重而批判的基本态度;破解不同区域中共同面对的文化问题,形成对狭隘误区的超越姿态;从文本研究、现象研究走向对区域文化精神实质的领悟。  相似文献   

18.
"文化表述"问题是文学人类学多年来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2008年在贵阳举行的第四届年会就以此为主题,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理上的对接.那么,文化是怎么得到表述的?比如原住民文化是自己表述的,还是被表述的,这里边有非常多的哲理.这个问题和文学专业的叙事学有关系,跟史学专业的"新史学"中提出的"不在于书写的历史是真是假,而在于谁掌控着书写历史的权力"的观点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西建 《江西社会科学》2024,(2):177-183+208
中国文学文化学理论的当代构建,是新时期以来体现中国话语特色和研究范式探索的形态之一,成为与当代社会文化交融互动、吸收借鉴中外理论资源、创构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重要代表。新时期文学文化学研究经历了学术观念创立、理论形态构建及研究方法拓展等阶段,多元、丰富和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文学文化学研究观念的确立,产生文化阐释、文化解读、文化分析、文化透视、文化人类学、文学地理学、文化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广泛运用。文学文化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特别强调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文学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心理和人格,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和属性;文学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和美感形式,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和精神,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从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出发,“文学文化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思想背景、中国文化根基、中国话语体系和特色的理论形态及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在对国外法律人类学知识的引介和理论梳理与归纳,研究问题的中国语境化,相关学科围绕法律人类学所进行的交流和对话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学科成就,但也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明确,缺乏系统的法律人类学基础理论,没有真正地实现学科交叉,一些法律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被真正地利用等诸多问题,它在未来的发展上是有大好的前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