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周作人杂文创作的成就不能与鲁迅相提并论 ,但在杂文文体建设上的贡献不逊色于鲁迅 ,其在杂文文体独立过程中 ,在杂文文体思想特色和艺术手法形成过程中 ,在形成风格流派促进文体繁荣过程中 ,都有重要的贡献 ,这一点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2.
从“杂感”到“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鲁迅杂文的创作动机和现实环境影响出发,从体制、内容、表现、风格等方面分析鲁迅杂文的文体属性及特征,提出了鲁迅杂文作为新型的文学体裁的文体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瞿秋白、鲁迅这两位伟人的名字是如此密不可分。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共同革命精神,他们的协同动作,他们的对杂文创作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成就,确可称得上是珠联璧合、双峰并峙。“瞿秋白同志的杂文是和鲁迅的杂文同一类型而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光芒的创作。这些杂文,可以和鲁迅的杂文比拟,是  相似文献   

4.
杂文创作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是以其配角、杂的特点独具风格.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代杂文创作空前繁荣.内容上表现为杂文创作成为"公民写作"作家创作乃至无名小卒的习作,多为真性情、新见地、针砭时弊的杂文;形式上,众多的报刊杂文专栏,专版以及网上论坛给当代杂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园地、坚强的后盾.  相似文献   

5.
雪峰在《谈谈杂文》中曾经说道:"照杂文这个名词的含义来看,或者照我们的一点文学史的常识来看,杂文就决不是狭小的东西,而是包容很大的、很广泛的东西",而这种"包容性"和"广泛性"则是建立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之上。这是雪峰对中外杂文思想内容的一次总的概括,也是他自己杂文创作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和立场。纵观雪峰杂文的思想内容,他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对黑暗的揭露到对光明的向往,从对文艺理论的探讨到对民族文化的剖析,处处流露出他对社会与历史地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他杂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 鲁迅杂文是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杂感’这类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从意识形态领域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既使对中国大陆有政治偏见的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对鲁迅杂文也有一种肯定性的评价。他认为“鲁迅杂文非常有娱乐性”,他用“幽默而不留情的笔法,来攻击中国的弊端。……在刺破一般中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因文化孤立而养成的自大心理这两方面,他的散文(即杂文)最能一针见血。”当然鲁迅杂文的成就不仅在于讽刺了“民国成立二十年来的坏风恶习”,而且还在于他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7.
1997年,杂文作家们依旧保持了关怀现实的姿态。在此背景下,一批中青年杂文家逐渐走向成熟,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改变着杂文创作“青黄不接”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学者积极从事杂文创作,开展舆论监督;许多作家更加注意对旧有题材作新的开掘,更好地发挥了杂文的思想灯火作用;杂文创作、杂文作品在更大范围内、更大程度上得到社会的认可、欢迎  相似文献   

8.
提起杂文创作,必定想到讽刺问题。杂文的命运之所以多灾多难,都与“讽刺”二字相关。长时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杂文有“刺”,是什么“爆炸物”或“禁品”。其实,杂文这朵文艺之花,正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鲁迅先生把杂文看成是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看成是投向形形色色的反动派的“匕首”和“投枪”。杂文的主要特征就是讽刺。今天,“讽刺”二字也可作批评解。正因为“讽刺”二字给杂文创作带来种种责难、误解和纷争,本文试与同志们一起加以讨论杂文的讽刺问题。  相似文献   

9.
杂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从古到今一路磕磕绊绊而来.在当代许多人对杂文依然存在误区,以为杂文是鲁迅倡导的产物及其代名词.本文从杂文创作及杂文理论发展两个方面对杂文发展脉络作一简单梳理,以期对杂文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能直接对社会事变作出迅速反映为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杂文的产生是与革命斗争紧密相联的。“五四”运动前后,以《新青年》“随感录”为发端,涌现了大量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杂感随笔,这是战前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三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杂文更是空前繁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把杂文艺术发展到高峰,使之成为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这是战前杂文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相似文献   

11.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2.
徐恒足杂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话实说”、逆向思维、艺术探索三个方面探讨了徐恒足杂文的特点 ,强调了徐恒足杂文创作的主体特征 ,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使得他的杂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品格。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的杂文创作,历经四个时期:建国初期,处于徘徊阶段。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当代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此后,杂文创作又经历了一个大波折。“文革”十年,杂文创作是一派荒凉景象。粉碎“四人帮”后,杂文创作再度繁荣,至今不衰.这“三起三落”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要繁荣杂文创作,必须对杂文有正确的认识,掌握运用好暴露、讽刺等手法,不断提高杂文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杂文是鲁迅生命的写照。鲁迅的杂文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他试图向人们展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散文诗化的风格为这种自我展示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延安整风时期,随着鲁迅式杂文的兴起一时,杂文的批判现实倾向受到置疑;金灿然以《一得书》为“新杂文”的代表,肯定了这种杂文创作模式;然而强势的党文化力量使得“新杂文”并没有蔚然成风,最终革命内部批评成为杂文创作的畏途。  相似文献   

16.
“乡土杂文”的诞生,是我国当代杂文创作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它是对杂文创作宗旨、杂文的性质以及对杂文文体分类的重新定位。乡土杂文命题,是李升平先生的杰作,是他对杂文事业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田仲济杂文的基本主题“对人的尊重” ,从历史的延续而言 ,乃是对其所属地域文化精髓齐鲁风骨———仁爱情怀、经世精神、横议暴政、高尚气节、率真宽博———的承传。此外 ,田先生杂文还可以看作是中国现当代杂文史的某种折射 ,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鲁迅杂文文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本文试从鲁迅杂文的艺术渊源角度,另辟蹊径,进行比较分析,论证鲁迅的杂文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上;取法和借鉴外国文学的艺术经验;在现实斗争中萌发、成长与发展壮大,从而开辟了一种中国文学的特殊文体:杂文。  相似文献   

19.
鲁迅曾以文体改革大师的宏伟气魄,冲破传统美学观念和文学教科书偏见的束缚,踏着先人的足迹勇敢地开拓杂文领域,为杂文“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立下丰功伟绩。鲁迅的伟大人格、硬骨头精神、深邃思想、强烈忧愤、崇高情怀、渊博知识、精湛艺术。都凝聚在杂文里,形成了严峻的战斗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造性地建构起一座垂范后世的杂文丰碑;并且率领一批锐意创新、勇于进取的作家开辟了广阔的杂文新天地。田仲济步入杂文领域正是现代杂文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30年代初期,这时鲁迅的杂文创作亦发展到了极高层次。田仲济不仅“喜欢起杂文来,尤其是鲁迅的杂文”,认为鲁迅“杂文的内容是那么丰富,光芒是那么灿烂”;并且也“逐渐明白了写杂文的素养要求各方  相似文献   

20.
故乡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鲁迅杂文风格形成的精神渊薮之一,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脉络、风物人情创造,并经由一系列杰出人物承续的越地文化从精神影响的层面造就了鲁迅杂文的怀疑精神以及深刻、慷慨悲凉、冷硬峭拔等风格.鲁迅也因其深广而持久的影响力,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环节汇入历史的长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