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细节是指对新闻事件、新闻场面、新闻背景、新闻人物等所做的具体描写.它广泛地运用于消息、特写、人物通讯等新闻体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会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事件的真谛,表现人物的风貌,深化新闻的主题.因此,细节描写是重要的新闻写作方法.但在新闻采访中,常常有些记者忽略了捕捉、挖掘新闻素材中的新闻细节.从而影响了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是靠事实说话的.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准确地传递真实信息,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证.只有按照生活原样,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时而准确地报道出来,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赢得广大读…  相似文献   

2.
浅谈隐性采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也称新闻暗访。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其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是公开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它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意图的前提下,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真相,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接受采  相似文献   

3.
新闻真实不是纯客观的,它是一种共有客观性的新闻认识。新闻认识是具体的、现实的,其总的展开是一个历史过程。新闻真实作为现实真实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接近客观实际,就是不断趋向理想真实。新闻的理想真实正是新闻认识的最终结果。理想真实否认把现实真实当作绝对认识的固定界限,同时也反对所谓“纯客观真实”的理论。现实中的新闻总是具体的新闻,具体新闻的现实真实并不笼统地排斥倾向性,所排斥的仅是错误的倾向性。新闻的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新闻认识的本质属性,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新闻工作者应认识新闻的本质和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新闻的现实真实向着理想真实迈进。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行业很多记者为了收集到独一无二的有新闻价值的材料,不惜采用如偷拍、窃听等一系列非法手段获取信息,由此带来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为了预防新闻采访侵犯隐私权,除了当事人要提高预防意识、记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外,制定一部新闻法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发现不同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过程是人际沟通的过程,这个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搜集新闻信息,而新闻发现的过程是探询事实的存在价值,这个探询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新闻价值量的最大化。从发散式思维角度切入,运用全新的视角剖析新闻发现的实质及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探寻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挖掘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6.
从程序性义务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真实义务,其目的在于推进法院与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进程中的协同运作。在我国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辩论主义改革的进程中,提出当事人真实义务有利于保障其充分行使诉权的同时也要求诉讼酿造善意行使诉讼行为,保障案件事实真实发现及诉讼程序的安定。  相似文献   

7.
人的行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访对象作为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特定元素,其行为具有人的行为或活动的各种表象特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大众传播学、生理学等角度考量采访对象的行为特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8.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取得,采取的是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法条规定的原则性与实际增况的复杂性以及审判人员对法条理解存在差异,致使举证与查证及二者相结合方面存在不少问回.一是片面强调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忽视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不该在的立了,进行了许多采用或重复劳动,二…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闻工作的敏感性与全局观□彭少敏深入基层采访,是新闻工作者获取新闻的一个重要手段。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缺乏这种功夫,就不可能在许许多多的、时刻变化着的事物中抓住具有重要价值的新闻,也不可能以小见大地把事物的本质意义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一、暗访的内涵及其特性暗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这种采访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捕捉到了一些“大鱼”,产生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暗访,又名隐性采访,即记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的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在过去的新闻采访学教科书中,隐性采访或一笔带过,或附带大段的说明性文字。甚至严格界定为“一般用于特殊情况,多用于批评性稿件的采写,范围有限,数量有限,要向上级组织打招呼,稿件要与本人见面等等。①这说明,暗访是我国新…  相似文献   

11.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影响读者的一种新闻体裁.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该文对一些人物通讯采访案例加以收集和整理,分析情商对人物通讯采写的影响,以期真实地反映目前新闻界在人物通讯采写中情商运用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新闻媒介和大学新闻教学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新闻教学改革提供助推力,使更多大学新闻系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学会驾驭自己和采访对象彼此间的情感,为采访创造出最佳的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如何认识新闻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新闻界都约定俗成地遵从一种观念,认为新闻是不可策划的,其理由就是要真实报道客观事实,不能凭空制造。乍看起来,这种认识不无道理,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并不准确,而是用“新闻的真实性”这一原则模糊了“策划”与“制造”的分界,限制了或削弱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有时甚至也用“真实”作遁词,淡化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影响了新闻工作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对新闻策划问题作一些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和批评。一、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不仅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最新情况和最新动态,在观念和行为上也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受新闻舆论的影响,同时也在审视各类新闻报道真实与否。新闻报道只有真实才可信。但新闻的可信程从许往不是与真实程度呈简单的正比关系。有时,个别情况的不真实会影响到通篇报道的可信度;单个报道不真实会影响一系列报道的可信度;一个时期报道的失实会影响以后的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因此,新闻工作者对待新闻报道必须象企业生产产品一样,关心其内在质量.注重…  相似文献   

14.
从新闻侵权的特点、成因看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拥军 《理论界》2003,(3):66-67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以其影响面广、反应快、反响大的特点而受到国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推崇,与此同时,因开展舆论监督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诉讼呈日益增多之势,成为困扰新闻媒体的一大难题,以至一些新闻媒体不敢进行舆论监督或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隐去地名、人名等本应清楚交待的新闻要素。如何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法律保护,使新闻媒体不至于因担心引起新闻侵权而放弃舆论监督呢?本文试图从分析新闻侵权的特点和成因入手寻求加强对新闻媒体法律保护的途径。一、新闻侵权的特点所谓新闻侵权行为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是记者在一定思想指引下,为搜集信息传播新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同种种采访对象进行人际交往,观察现实的活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采访活动是一种与人交际的活动。交际,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的接触中,通过语言、行为等动作进行的交往活动。记者被誉为社会活动家,他的采访活动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的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习惯等等不同,这些被采访者既具有群体心理表现,又具有个体心理表现。因此,记者的交际能否最大程度地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效应,是记者采访能否获得成功,能否更…  相似文献   

16.
浅谈新闻采访的艺术秦生有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先导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每个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离不开采访,不会采访就当不好记者和通讯员,就写不出好新闻。要想把最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让读者知道,“以科学的理...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采访的“心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新闻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人实际的过程,又是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由此可知,新闻采访必须要“身人”,就是记者要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更要“心人”,知道动脑筋、想问题,要面对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思考.“身人”只是形式,是“心人”的前提和载体,没有“身人”就谈不到“心人”;只有“身人”而没有“心人”,“身人”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心人”是新闻采访的根本,没有“心人”的采访永远不会是成功的完整的采访,甚…  相似文献   

18.
侵华日军当局为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疯狂杀戮,十分重视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除了派遣大批日本记者、作者到南京采访,以虚假的报道掩盖真相外;还对力图真实地报道南京真相的西方中立国家的记者采用了收买、封锁、抵赖与恐吓、威胁甚至迫害、打击等手段。美、英新闻界严正而又巧妙地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报道出去。西方国家的公众舆论摆脱了日本当局的骗局走向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9.
[摘要]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技巧和沟通本领,把握采访的主动权,这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论述了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与被采访者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从七个方面探讨了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报纸及广播每天发表的大量新闻中,比比皆是的是动态、成就、经验等新闻报道,人物新闻数量极少;即使进行人物报道,亦多属人物通讯或人物故事,而人物新闻常常是凤毛麟角。这样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新闻事业总是把反映工作、传播经验视为第一位,而人物报道则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即使遇到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典型,也要把“人”隐去,而写成干巴巴的非人物性新闻。这种习惯于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使大批人物新闻不能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