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时艳春 《新天地》2011,(11):131-131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臣.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营造氛围,让读书更快乐;教给方法,让读书高效率;养成习惯,让读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相当一段时间来,人们对课外阅读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那就是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成绩,甚至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因而不少教师一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多是持不支持的态度。为了使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必要使大家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切实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在全面分析了课外阅读的误区之后,并在九襄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和审美情趣.才能“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书成为学生最好的朋友”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新天地。许多名人、作家也说:“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多年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让我尝到“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甜头,收到了课内课外双丰收的喜悦。我以“会读书,读好书”为宗旨,  相似文献   

5.
今天,课外阅读的作用已为人们普遍认同。无论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育教学研究者都在强调孩子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然而,课外阅读普遍存在着学生阅读没有目的,缺少计划,效率不高的问题。而实践证明,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简易读物辅助大学英语学习的理论主要包括语言输入理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原则和简易读物的独特优势.简易读物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简易读物阅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对沈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是缩短了阅读时间,影响了他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甚至改变了他们的审美趣味。而儿童阅读的成人化倾向会导致他们对阅读兴趣的降低。对此,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在读书内容与阅读策略上要加强引导,着重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起色。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和审美情趣,才能"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从而大大影响学生阅读的效率以及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必然性、误区进行探讨,提出建立课外阅读一体化的构想,使课外阅读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进行语段和写作技巧的训练时,很多同学都觉得枯燥无味,老师说得唾沫横飞,学生听得直犯困.听课效率极低。其实,作文和阅读是一对结合紧密的双胞胎,如果我在作文教学课中引入探究性课外阅读.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让枯燥的学习方法变为生动形象的具体内容,让写作方法的学习又转变为阅读方法的领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一堂课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建立了课内外结合的新框架,强调了课外阅读在内的语文课外活动。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高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需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协调动作,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儿童阅读,要求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  相似文献   

13.
董遇曾经指出:“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杜甫也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多读书广积学的好处。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这里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浅见。  相似文献   

14.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必须根据课外阅读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一是明确课外阅读目的;二是制订课阅读计划;三是精心选择阅读书籍。此外,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展讨论、交流,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从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不同心理反应中就能得到启示。中学生在课外与课内阅读中的不同心理反应主要表现在:充满情趣与寡情少趣,自由与约束,快节奏的愉悦与慢节奏的厌倦。课内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优势,营造平等自由的心理气氛,坚持认知与情感协调统一的原则,加强速读训练和扩大阅读容量。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健康积极,阅读形式选择正确,阅读方法科学有效,不仅对语文教学的总目标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影响,对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人格发展和美好的情感的养成,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尤其是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更为重要。我们针对小学生好表现,课外阅读后,总想把感想、体会表达出来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聊书会的实践。它围绕一个主要的话题,以“聊书”的方式从“书的内容”、“精彩片段”以及“所得所想”三个层次出发,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的益处,并在快乐中交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泛读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泛读课外阅读学习需要关注个体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与需求,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自主阅读能力的人.必读、选读、定题读三合一泛读课外学习模式旨在改革传统大学泛读课外阅读现状,将传统的"完全教师控制"模式、"完全放任"模式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商讨式的"必读、选读、定题读综合学习"模式.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的、有目标的课外阅读.它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阅读开发学生高级思维,并提高他们开展延展性活动的能力.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阅读所需的语言学习认知策略和自我管理元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阅读”第五条这样写道:“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说明”中也对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必要的组成部分,安排一定的课时,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要在课外阅读。内容: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政治、经济、科普著作;分量:平均每学期约35万字;编排: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  相似文献   

20.
读书,古人曾有妇儒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之说法;今日也有大作家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的感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只有培养学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这已成为很多老师的识。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习惯,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就要从低年段培养,从一年的新生做起。这样,让孩子爱上阅读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