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价值关系与实践——认识关系的分离汪辉勇一些价值研究者认为,价值关系与实践——认识关系是融合同一的。他们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实践关系。”①“人(个体或群体)与现实世界有三种关系,即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认识关系。从总体上来说...  相似文献   

2.
认识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本身又是以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交往同样是认识生产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认识主体主观结构的现实形成、调节和更新,就没有信息的社会传播、重构、检验、利用和反馈,也就没有认识的现实发生和发展。所以,研究这个前提,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社会性思想,深入说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认识交往关系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其中的要素、形式和功能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目的、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而目的、计划的形成又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也就是说,改造事物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认识,以上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实践与认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4.
论发展与代价的关系及其认识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与代价的关系问题上,可以总结出三方面的基本判断:代价的不可避免原理、代价的可控原理和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良性逆向互动原理。代价的不可避免原理要求我们确立代价意识并对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发展等问题给以符合实际的认识;代价的可控原理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实现代价付出的最小化并防止代价的转化;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良性逆向互动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走一条低代价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实践以认识为指导,实践在先,可解释前者;认识在先,可解释后者。初看起来,像是一个二律背反,同时成立,又同时不成立。这就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命题蒙上了一层阴影——实践何以比认识具有先在性?既然先有实践而后有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得出认识之后何必又多此一举,重复检验呢?我认为在没有搞清这一问题之前,实践只能检验实践,而认识也只能指导认识。那么是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呢?不是的,实践能检验真理在于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同构…  相似文献   

6.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学说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承诺实现人类自由解放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从经验化立场出发,实践常被理解为一种抽象的、重复性的活动。这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曲解,因为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不仅包含劳动要素,还包含生存要素,二者的统一使人类具有了对一般实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但是,这种研究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探讨.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分别地对这三种关系进行细致地具体地研究,是引深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一条途径.本文只围绕认识关系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试探,以期引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认识关系及其运动,就必须首先把握“认识关系”这个概念.由于认识关系只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具体关系,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包含  相似文献   

8.
论价值和认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价值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追求价值是认识产生的动因 ;追求什么样的价值 ,就会产生相应的认识 ;价值决定了评价而不是相反 ;价值决定了人必须进行一种改造性的认识 ;人的认识随着对价值的追求发展。认识是追求价值的必要手段。认识起着沟通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作用 ;人能认识什么 ,人就会有相应的价值追求 ;认识水平和能力从质和量上影响着价值目标的实现 ;认识指导价值活动 ;认识的结果影响着价值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成败,这是工作实践的问题,也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工作的成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地说,认识正确,才会使工作得到预期的成功,认识错误,就会使工作遭受失败。然而,在一切社会实践中,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成功地完成各项斗争任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成败和认识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其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人对世界或存在性质的判定形成了哲学上的本体论 ,因此任一哲学都有自己的本体论。马克思从本体之本质的含义出发 ,建立了实践本体论 ,即认为实践是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改变及其意义的展示都依赖于人的实践。由此形成了实践思维方式 ,即人们在判断任一问题时 ,都习惯而自然地以是否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实证论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它属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主张要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理解外在世界活动;而以韦伯为代表的演绎社会研究虽认为在研究选题上有"价值相关性"式的价值介入,但仍然把研究过程看作是不含价值成分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非是一种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它在实践中涉入了强烈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而社会工作者在实务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描述与实践: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当代科学视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涉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更深层次,量子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势.人们必须把量子事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量子领域描述和实践关系所出现的新问题,带来了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新视界.描述是一种介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活动.由于密切关联着二者,描述隐含着人类认识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层奥秘.量子领域的描述问题本身就典型地表明了实践不仅是一个纳入认识论的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问题.描述至少可以看做生活实践的一种次生方式.描述活动在更深层次上涉及人类学特性,不仅涉及人类的生物特性,而且涉及人类的社会特性.描述具有比一般认识更明显、更根本的主体际性,在量子,描述和社会以及实践之间具有一种更内在、更根本的关联.在对量子世界的描述中,描述的真实性问题表现比在经典认识理论中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更强的实践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什么是‘认知”’、“什么是‘认识”’、“‘认知’与‘认识’是什么样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对于澄清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给人以较大的启发。笔者也想就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求教于学术界的各位同仁。 要搞清楚“认知”与“认识”的关系,首先须搞清楚“认知”与“再认”的关系。在我国心理学研究进程中,“认知”与“再认”曾经是同义词,但随着西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基本上已经不再把“认知”和“再认”看作是同义词。“认知”和“再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自己70年的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尤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改革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也有深浅之别,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改革认识是否正确,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对改革的认识。 一、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是深化改革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基础。思想路线端正,改革认识就正确,反之,认识就易出偏差,实践中就会犯错误。世界观的转变是个根本的转变。因此,要坚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克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改  相似文献   

16.
实践范畴是以揭示主体与客体关系而提出来的,它是反映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现实关系的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实践在主体—客体关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主体—客体理论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前提下以实践为主要特征的,这是它区别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把改革、发展、稳定作为三位一体的科学规律来认识,认为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改革既是整体的一个方面,又具有统领全局的意义。因此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妥善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国有企业,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发展方面,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在解决稳定问题时,始终强调实现稳定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注意及时调整利益分配结构,重视开发政治资源,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18.
诸主体间(Intersubjectivity)认识交往关系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以及科学史等诸学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也是长期以来我国科学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旨在对认识交往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和特点作总体科学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的认识交往模式对于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陈永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02-107,162,163
在历史上,从精神的层面上认识历史曾占据统治地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历史认识,而是历史的精神妄想。马克思实现了对历史认识的实践转向,这就改变了历史的元叙事方式,历史不是深藏在杰出人物内心中的秘密,而是通过大众化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促成的。思辨的历史哲学片面地发展了历史的主观精神,而看不到真正历史创造的主体和它生成的动态过程。只有以实践为指向,才能拨开精神历史的迷雾,廓清诸多的历史认识问题,也才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20.
论隐逸与自由要素张立伟历代都有一批为自由而隐的人,他们涉及到自由的两个领域─—政治自由和伦理自由,由之幅射开来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太文略加论述。一、不合作确立为权利政治自由表现为人权的确立。人权的本义是指人的应有权利,即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而某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