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是“自然”的表现形式。在道家看来,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能“无为而无不为”。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精髓,“超级领导”则是西方现代一种新的领导思潮。基于“无为而治”思想和超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应是在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这一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从建设“无为而治”的超级领导文化、提高领导活动各主体的“领导”能力、塑造超级领导的“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领导状态。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的“自然”和“无为”的思想,明确地用“因自然”诠释“无为”。“因自然”与现代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反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代辩证法大师的老子,以其“无为”思想而著称于世。然而,有些人将其“无为”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无所作为、消极等待。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老于思想的本意,而且在现实中也危害甚重。本文联系老子的“自然”法则,对其“无为”思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在其“道法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通过顺从民心、量力而行、积少成多、少私寡欲等一系列观点,蛤“无为”限定了条件。其实,老于所言“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条件下的“有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其中尽管带有某些消极成分,但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揭示了诗歌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妙造自然”的美,并紧紧围绕着诗歌如何实现“妙造自然”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作用”和“取境”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诗歌的“自然之美”与不可言表的“无为自然”区别开来,成了一个可以叙述言说的实在,也就把老庄“自然”的审美态度转化为一种诗歌自然美的理论。皎然“自然风流”诗美观念与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的“自然”说自先秦一脉相承,但每个时期对“自然”内涵的阐释不尽相同,钟嵘《诗品》比较倾向于老子的“无为自然美”,而皎然《诗式》更强调佛学的“妙造自然美”,其差别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8.
老子认为,自然界是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形成、自 然演变、自然消长的,人类社会应该效法自然,通过“常无为而无不为”而达到“无不治” 。新世纪的以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为目的绿色文明,可以说,是在某 种意义上向老子所构想的社会模式的回归。世界终将实现大和时代的“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学术思想十分丰富,其“自然无为”、“无以人灭天”、“物我为一”的思想非常有特色,认为天地万物都按各自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人应当保持纯朴的天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而人远离自然,造成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主要是由于人类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人之际”问题是儒道共同讨论的问题。二者皆主张“天人相分”的存在论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论,但在如何通达“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路上,儒家与道家分别采取了积极有为、消极无为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自然事物有价值意义,自然价值不仅是“为人”的价值,更在于“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态审美促生生命的价值,自然价值对生态审美价值生成的意义有三:天然存在的自然事物的价值;以自然事物为参照而生成的人工自然价值;由“法自然”的本体论推演出来的“无为自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无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老子提出了"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因循自然"的无为思想,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按照人的本性去"为",让所治之人,所治之事都能根据自身的规律和条件自我内化,自我调整,这样才能达到统治的最和谐的状态。老子的无为思想,无论对于他所处的那个社会还是对我们当代而言,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4.
“无为”分三境无所为必有所为,有所为必有所不为,这是“无为”第一境;无所为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似有为,实则无为,这是“无为”第二境;无为而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看似无为,实则有为,这是"无为"第三境。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德思路是:因社会生活的失序即德的问题引发对道的思考;从道中寻找社会之德的根基,道的天性是“自然”,故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或“德”就是“无为”;要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无为之德,需要认识到道与世俗价值观念的相反性,即“反”,同时要做到“返”,即放下对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规范的操持,剥离社会习俗的痕迹,回复到一种无欲无知的纯朴。当然,老子论道既因德起,其目的也还是落实于德。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下》以对“道术”——“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解和实践为中心,以自然无为的得道路径为至高,以积极有为为低格,从“百家之学”中有选择地论述墨子、宋妍、彭蒙、老子、庄子等五家在“内圣外王”实践问题上的表现。它论述的是“道术”问题实践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史。《天下》吸收了儒家思想,判定儒家为“内圣外王之道”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衍化的第二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无为而治”是其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从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探讨了老子通过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来进行社会控制,从而实现理想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五千言从未明言权力二字,却无处不存在权力的影子.在《道德经》所勾勒的生活世界中,效法自然,无处不在的“道”是权力的合法性依据,相辅相成的百姓与侯王是权力的交互主体,二者依循“道”的内质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运行权力,“小国寡民”是老子权力运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  相似文献   

19.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体的两大核心原则,在价值本体视域中重新理解自然、无为这两种哲学概念,会使我们对道体、自然、无为的相互关系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