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0年以来,印度的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近几年来,其生育率也开始稳步下降。这种发展趋势,使印度人口老化的步伐加快了。目前,印度的年龄人口位于世界第四;到2000年,有可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人口老化涉及到两个过程:人口金字塔底部人口老化和金字塔顶部人口老化。前者由生育率下降所致,后者由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所致。印度人口的老化过程具有以上两个过程的特征。 1951年之前,高出生率及相应的高死亡率使印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很低。1961年以来,死亡率的急剧下降以及随之而来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标志着印度人  相似文献   

2.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老年型人口在年龄金字塔上的表现 ,将老年型人口划分为底部老龄化亚型、中部老龄化亚型和顶部老龄化亚型三个亚型 ,并给出了划分标准。老龄型人口三个亚型的划分 ,既是对人口类型划分理论的一种深化和完善 ,同时 ,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人口年龄结构状况 ,有利于认识某一人口的发展态势和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帮助我们制定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先是缓慢上升,80年代中期以来大致保持稳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现阶段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  相似文献   

4.
加速城乡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兴旺发达,是全球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发达与否的重要尺度,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整个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因为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随着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将相对地和绝对地增加。西方学者在评论美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时曾经写道:“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职员,这就是美国的简史”。展望未来,我国就业结构的转换也会出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基于如上认识,本文以浙江城乡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为背景,探…  相似文献   

5.
<正> 一、第三产业的发展特点近三、四十年来,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它所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泛。这里我们仅就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情况,它与一、二产业的发展关系,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三种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等几个问题,来分析第三产业的特点。(一)第三产业内部发展情况我国战国时期成书的《易经》《系辞》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商  相似文献   

6.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涉及人口研究和统计的领域内,最重要的新情况莫过于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户(或户的联合),作为生产或经营的实体,作为两种生产的统一体,不仅在广大农村,并且,部分地在集镇、城郊和城市;不仅在第一产业,并且,在第二、第三产业中,都  相似文献   

7.
<正> 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正处在大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四化”建设,特别是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个转变过程还将进一步加快步伐。预计到本世纪末以前,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将有半数左右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中去,同时工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将相应大幅度地增长,从而整个就业结构势必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按照客观规  相似文献   

8.
论招赘婚姻对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底部已出现紧缩势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开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预计到2000年会进入人口老龄化年代。因此,研究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十分显得紧迫和重要。目前农村老人依靠子女养老仍是主渠道,加之...  相似文献   

9.
利用甘肃省1983-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数据,建立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ARMA模型,对甘肃省"十二五"时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就业人数比重呈波浪型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最后,针对甘肃实际提出甘肃产业就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第三产业发展“九五”和2010年规划》中提出,努力实现第三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要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有一支能适应新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 文化程度是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分析我市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了解各行业人员素质状况,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合理的就业人员文化层次,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三产业在业人口文化程度发展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口知识     
什么是人口年龄金字塔? 人口年龄金字塔是表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图形。把各年龄组的男女人数(一岁一组或五岁一组)或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以不同长短的条形画在年龄轴的左右两侧,低年龄组在下,高年龄组在上,便得到一幅上尖下宽的图形,通称人口年龄金字塔或人口金字塔。  相似文献   

12.
一、山东省第三产业在业人口现状 1990年,山东省第三产业及其在业人口的基本情况是,第三产业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为272.79亿元,在业人口总数为463.56万人;三次产业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31.9∶47.7∶20.4,在业人口比例为78.80∶12.06∶9.13。  相似文献   

13.
三次人口浪潮的冲击和相应的宏观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民共和国度过第40个生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底部换上新的8个5岁组。然而这8个5岁组却参差不齐,构成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毫无疑问,每个年龄组都具有这样的影响,不过由于伸缩幅度大小不同,同时由于中国属人口压迫生  相似文献   

14.
张燕 《西北人口》2016,(5):48-56
本文主要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彝族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以及职业行业情况,进行分性别、分民族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彝族人口规模呈现阶段性增长,总抚养比比较高,人口负担重;受教育程度低,且呈现性别和民族上的差异;从婚姻家庭状况来看,彝族女性更倾向于与汉族通婚,在生育上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很严重;从职业上看,彝族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远远落后汉族地区;在未工作人口中,女性料理家务的比例依然较高,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各自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于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层次就业比重存在饱和点,但仍然能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第三层次就业率较低;第四层次就业比重过大。  相似文献   

16.
肖智  张杰  郑征征 《人口研究》2012,(2):97-105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的联立方程,系统分析2006~2009年中国各省市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两者之间的内生性关系。研究发现,流入地的经济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主要动力;随着农村净收入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劳动力的流动性随之降低;资本、劳动力和市场因素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过多的政策管制却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城市化策略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效果不同;劳动力流动与第三产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从而引起劳动力在东部的聚集效应和在中西部的分散效应。  相似文献   

17.
<正>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全球范围正经历着一个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过程。马克思说:“现代的历史就是乡村城市化。”城市化在世界上已形成了一种历史潮流,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发展尤为迅猛。台湾在这个潮流中,也经历着一个其特有的城市化过程。本文简要论述台湾城市化的过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三次产业的分类范围,就浙江第三产业劳动力结构及其发展变化作一简要的分析,并对今后浙江第三产业的发展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空间扩张的速度加快,人口和产业增长的非中心化越来越显著。在多部门非中心化的序列过程中,第二产业为带头部门,其次为第三产业,最后为人口。这一扩散特征和国外以人口带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扩散过程显著不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正> 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都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这个国家的人口发展却不象经济发展速度那样快。根据《联合国人口年鉴》统计,1960年美国的总人口为1.79亿,1970年为2.03亿,到1982年上升为2.34亿。1960——1970年人口增长13.4%,平均每年增长1.3%;1970——1982年人口增长15.3%,平均每年增长1.2%,虽然后12年的人口增长率高于前10年的人口增长率,但其年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