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指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关键是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前一转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体制保证,后一转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选择。前一转变只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完成,后一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提高对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的认识,从而切实实行这一转变,是我们实现未来15年的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广西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高度分散的、小规模的和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暴露出日益明显的不适应性。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乡镇企业必须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集约经营的道路才有光明的前途,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依靠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现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设计、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从配额时代结束看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朝晖  肖树青 《东岳论丛》2006,27(5):199-200
2005年1月1日,中国纺织业迎来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后配额时代,但是国际贸易环境的复杂多变、竞争对手的日益强大以及与主要进口国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向中国纺织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理性地分析看待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业所面临的世界贸易形势,以及采取相应地应对措施,是我国纺织业需要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今后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粗放型经营,指的是社会再生产中一种单纯依靠增加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量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生产经营方式。而集约型经营则主要依靠技术改革,实行现代化、科学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和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如何面对社  相似文献   

5.
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绘制的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关键。然而,在目前怎样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不能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否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作用?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二元型增长方式?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仅就云南省实际探讨一下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二元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一、经…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经济走粗放型发展道路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企业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纵观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导致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原因很多,既有宏观经济发展背景所致,同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主动性及资金匮乏也有极大关系.为此,既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快黑龙江省整体科技进步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夯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基础;也要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要完善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以及环境治理中的激励机制与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指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循环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审视了GDP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缺失;强调了绿色GDP是真实的国民财富;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路;展示了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质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因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便成为顺利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的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和一系列重大突破,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已达到了空前的强烈程度,不仅使世界各国加快了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社团正值发展良机,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及社会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地方科技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以重庆市为例,通过调研分析了地方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部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完善,落实不足;内部表现为承接职能不多造成自我造血功能弱,经费收入少制约社团开展活动,专职人员比例低影响社团能力建设,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阻碍社团民主办会,会员服务意识不足导致会员规模小,信息化建设落后影响社团管理与服务的效率。鉴于此,从强化战略引导、加大财税支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加强自身建设四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及实施这种转变的核心,提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资本为纽带,深化企业改革,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是天津实现集约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关于资本纽带形成、营造资本市场环境、组建企业集团、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为此,须采取相应对策,如更新理论观念、严格规范操作、实施多元运作模式、坚持以金融为先导、实施有效监督与加强人才培育等。  相似文献   

1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也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四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中国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看 ,粗放式发展将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从四川经济发展的现实看 ,四川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改变四川经济的弱势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 ,以达到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客观上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3.
:2 1世纪要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农业转变增长方式 ,实现集约经营 ,最根本的就是通过技术进步 ,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特别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注重农业高新技术的攻关、开发和应用。这是我国农业迈上新台阶的根本性措施 ,也是我国农业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吴迪 《社会科学家》2012,(8):52-55,59
我国高消耗、高污染的线性发展方式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日益严重的资源匮乏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文章以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题,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为出发点,分析河南省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发展静脉产业的应然性及一系列实施对策,为中原崛起、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以及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仅仅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扶助则难以完成养老,迫切需要与社会化的家庭服务相结合,使之逐步发展、完善成为新型的家庭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乌鲁木齐居家养老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创意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以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区域面临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旅游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展消费市场规模、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品质等多重功能,成为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为加快长三角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和新策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我国今后十五年的奋斗目标,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五大又把它作为今后我国全部经济工作的关键加以重申.那么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众所周知,粗放型经济  相似文献   

18.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四川跨跃式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四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中国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看,粗放式发展将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从四川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四川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改变四川经济的弱势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以达到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客观上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转型,而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须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希宁  王嘉毅 《兰州学刊》2006,(12):207-209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肃省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要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人才市场需求,就应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当,具有民族特色和区位优势的民族教育体系,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